文玩核桃的历史渊源及发展历程

2022/11/26 来源:不详

文玩核桃的历史渊源及发展历程

掌上旋日月,时光欲倒流。

周身气血涌,何年是白头?

一一清乾隆帝

老北京有句顺口溜:“贝勒手里三样宝,扳指、核桃、笼中鸟。”这里的核桃指的就是文玩核桃。文玩核桃的把玩历史始于隋,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文玩核桃把玩文化,其中以京津地区为最。文玩核桃又称作“手疗核桃”,古时雅称“掌珠”,民间还有“揉核桃”“团核桃”“耍核桃”等多种叫法。俗语有“十指连心”,即手上的穴位丰富,且与周身的经络、脏器相通,中医认为通过适当的刺激,可以疏通经脉,促进血液循环。核桃不同于金银玉石,它冬不凉、夏不燥,在掌中把玩时,既达到健身的目的,又增加了趣味性。现存于江苏徐州的汉代画像石中的“戏丸图”证明这种“玩儿法”至少在汉朝时就已出现。

核桃真正广泛地被用作把玩是从明朝开始的,在最开始只是官廷中的琴师锻炼并保持手指灵活性的辅助工具,不料经过长期摩挲把玩后发现核桃变得周身通红、包浆圆润、如玉如瓷,逐渐被其他官人们喜爱,随即在宫中普及开来,成为养生的器具。后来,慢慢传人民间,随着把玩的人的增加,逐渐形成一种风气,一种文化。明朝的市井文化浓部,这或许与明太祖朱元璋的草根出身有关,这样的出身背景推动了上流社会的世族文化与民俗文化的结合。

总之,把玩核桃的风气迅速在明朝流行开来。把玩的人多了,就产生了攀比,人们开始追求核桃的纹理、大小、稀有程度、包浆润泽度、形状是否配对,而核桃表面纹理的错综复杂也促进了另外一种工艺的产生一一核桃雕刻。明朝正是核雕鼎盛的时期,明朝的天启皇帝朱由校就是核桃不离手,而且他还自己雕刻核桃,并有“玩核桃遗忘国事,朱由校御案操刀”的野史流传至今。

清军入关后,朝延为了奖励族中旗人开拓土的功助,并防止他们滋事,给予旗人丰厚的田产,使其衣食无虞。定都北京之后,为了一些政治目的,清政府限制了旗人的一部分活动。于是当时的很多旗人便把大量的精力、时间和财富放在娱乐休闲上面。清朝的历代皇帝都尊崇汉文化,倡导旗人学习儒家经典,修身养性,摆脱了游牧民族的“野蜜”习气,但是有旗籍的男子并没有学习汉人的思想理论而是把心思放在了汉人的玩乐上,于是文玩文化在清朝达到发展的最高潮。在当时,追求这些文玩用具已然成为一种时尚,于是很多文人雅士将目光转向有医用价值的文玩核桃,在读写之余把玩核桃,既缓解疲乏,又有休闲玩乐之意境,慢慢地,文玩核桃也成了文房摆设之被归到“四雅”。

清朝时期,上至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下至官宦小吏、平民百姓,无不为有一对清凉如玉、玲珑剔透的核桃而自豪,一对好核桃更是成为当时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民间也有“文人玩核桃,武人转铁球,富人揣葫芦,闲人去遛狗”的说法。官员玩核桃之风最甚,商人或附庸风雅、或行贿纳贡,也进入了把玩核桃的行列。文玩核桃干金难求,京郊有几棵核桃树上的核桃更是成为御用贡品。每逢皇上或皇后的证辰,官员们会挑选精致的核桃作为祝寿贡品,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仍保存有十几对棕红色包浆的揉手核桃,分别放在精致的紫檀木佛珠盒里,内里标有“某贝勒恭进”“某亲王预备”的字样。

清朝末期,文玩核桃的风气达到顶峰,当时有一首民谣,“核桃不离手,能活八十九,超过乾隆爷,阎王叫不走!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26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