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风起正清明

2022/5/27 来源:不详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在《岁时百问》中有:“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的说法。一般在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时为清明。“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中,乙是天干之一,中国古代天文认为乙在东方,于是清明时节夜晚观测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方。

清明节的起源与寒食节有关,相传晋文公执政后,请忠心耿耿的臣子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介子推不但不来来,还背着老母亲躲进了绵山。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认为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大火熄灭后人们发现,介子推母子抱着山中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而在柳树洞内,人们发现了他用血写的遗书,劝谏晋文公要励精图治,做一个政治清明的君主。晋文公大为感动,当即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古代寒食节期间要禁火、吃冷食和祭扫坟墓。后来,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便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到了唐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上升取代了寒食节的地位。

由于在古代,寒食节当天或相邻的几天都不能生火煮饭,于是人们就事先准备好一些可以储存一段时间的熟食,以便解决吃饭问题。寒食的时间在冬至以后的第天或天,于是,寒食也被叫作“一百五日”“百五”“百五节”“一百六”“百六”等。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说:“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而隋朝杜公瞻的《荆楚岁时记注》则补充说:“据历,合在清明前二日,亦有去冬至一百六日者。”唐朝诗人元稹在《连昌宫词》中也写道:“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盛唐《春山踏青》莫高窟第窟。到唐代时,寒食和清明逐渐合而为一,官府也会连着放一个“小长假”。而古时寺院也会在寒食期间设乐表演,吸引大批民众前去观赏。这既表达了对亡者的追思,也是生者欢悦的相聚。·五代《饮宴图》莫高窟第窟。

在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年开始,中国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节假日,一直延续至今。

·宋《墓园》莫高窟第窟。

01

清明三候

---桐始华---

一候桐始华。桐,木名,有叁种,华而不实者曰白桐,《尔雅》所谓荣桐木是也。皮青而结实者曰梧桐,一曰青桐,《淮南子》曰梧桐断角是也,生于山冈。子大而有油者曰油桐。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初候,桐始华。”白桐的花在清明时节应时而开,是春、夏交替之际的重要物候。李商隐的“桐花万里丹山路”描绘的就是桐花盛开时的美丽景象。

---田鼠化为鴽---

二候,田鼠化为鴽。鴽,是指鹌鹑类的小鸟。根据史料记载,鴽这种候鸟,春天往来于农田间活动,而田鼠这时却因为天气渐热躲到地底下去了。由于鴽这种小鸟的花纹和田鼠很像,古时人们便以为田鼠在清明时节变成了鴽。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候,田鼠化为鴽。”田鼠化为鴽,牡丹华;鴑音如,鹌鹑属,鼠阴类。阳气盛则鼠化为鴽,阴气盛则鴽复化为鼠。意思是指鼠类动物属阴,因阳气上升而躲入洞穴,鹌鹑类等阳盛的鸟开始多起来。

---虹始见---

三候,虹始见。虹,指的就是天上的彩虹。人们常说“不经历风雨,哪得见彩虹”,只有在云薄雾轻时,太阳光线能够穿过云层或雨影,在雨后的天空,才能见到美丽的彩虹。由于清明时节多雨,故而彩虹常见。

《注疏》曰:是阴阳交会之气,故先儒以为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则虹生焉。今以水噀日自剑视之则晕为虹。朱子曰:日与雨交倏,然成质,阴阳不当交而交者,天地淫气也。虹为雄色,赤白,蜺为雌色,青白,然二字皆从虫。

02

清明三花

---桐花---

桐花是清明时节应时而开的花。桐花开时烂漫多姿,凋落后地上如铺茵褥,自带一种元气淋漓、朴野酣畅之美。就如刘蒿的“一月离家归未得,桐花落尽子规啼”,吴师道的“桐花开尽樱桃过,山北山南谢豹飞”等诗句,结合着视觉印象,给人强烈的春逝之感。

---麦花---

麦花是从清明节气开始第二候开的花,几乎是常见小花中最小的花。麦花没有花瓣和萼片,在植物学上被称为“不完全花”,因为只保留了繁衍后代最重要的花蕊。不仅如此,麦花的花期比“昙花一现”更短。“昙花一现”有3~4个小时的时间,而麦花只有5~30分钟。所以宋代诗人董嗣杲在《麦花》中用“轻化细细”、“万顷雪光”的词来形容麦花花期短的特点。

---柳花---

柳花俗称柳絮。每到暮春时节,河堤、池边、小径旁、庭院里,总能看得到翠柳低垂,风一吹柳絮漫天轻盈飘舞,别有一番精致与情趣。但是在城市中,杨柳飞絮常飞入行人的眼睛、鼻孔,让人不适还可导致皮肤过敏和呼吸道疾病。飞絮还会堵塞汽车水箱散热片,遮挡行人、车辆出行视线,易燃引起火灾。

03

清明习俗

---扫墓祭祖---

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扫墓遂成为社会的重要风俗。此后清明节逐渐取代了寒食节。如今,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上坟扫墓祭祖,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郊外踏青---

清明之时,春回大地,扫墓之余一家老少到山乡野间游乐一番,怡乐融融。民间俗信认为,清明踏青人如草,长青又不老。因此,清明节郊外踏青的习俗绵延不绝。

---插柳植树---

在古代,人们将柳枝插在屋檐下,是为了预测天气变化。民谚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后来在佛教的影响下,菩萨手中托着的净瓶中也常插着一根杨柳枝,久而久之青青杨柳枝也有了平安的寓意。而对于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来说,他们更看重折柳相赠的依依惜别情——柳与留谐音。

现在在中国许多地方,清明节还有插柳的习俗。民间俗信认为插柳可以辟邪。有些地方,清明节有小孩头缠柳条、成年人到祖坟旁边植一棵树苗的习俗,寓含着新春万物欣欣向荣之意。

---放风筝---

风筝,也叫纸鸢,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墨子花费了三年的时间做了一只木鸟,就是最初的风筝;后来,鲁班将其改造为更为精巧的木鹊;直到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开始有了纸做的风筝,这就是纸鸢。宋朝的周密在《武林旧事》中有这样的记载:“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

人们在清明放风筝的时候,颇有一些讲究:当风筝飞到高处,便剪断牵线,据说可以带走所有的灾难,从此好运连连。

---荡秋千---

除了放风筝以外人们还喜欢在户外荡秋千。据说是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创,当时叫作千秋,两手只能抓住一根绳子荡漾,为了避讳改名为秋千。清明时节荡秋千,乃是因为气温回暖,景色美、空气好,适合人们户外运动,以便强身健体。

---子推燕---

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俗。开封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清明节令食品是“子推燕”,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并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山西地区为了纪念介子推,每家每户都要蒸“子推馍”“子推燕”等,馍面中夹有核桃、红枣、花生,成为“子福”,寓意祖宗保佑家族香火延传,这些馍既可以自己食用,也能用来馈赠亲友。

---青团---

部分地区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青团的做法是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

---明前茶---

俗话说“明前茶,贵如金”,清明节前采制的茶由于芽叶细嫩,香气物质和滋味物质含量丰富,因此品质非常好。但由于清明前气温普遍较低,发芽数量有限,生长速度较慢,能达到采摘标准的产量很少,物以稀为贵,所以明前茶就更显珍贵了。

延伸阅读:

二十四节气之立春——一夜挽回天下春

二十四节气之雨水——好雨知时节

二十四节气之惊蛰——一雷惊蛰始

二十四节气之春分——春色正中分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中国农业博物馆、国家人文历史、国家天文台等

◇本文未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3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