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特刊我与祖国共成长

2022/10/28 来源:不详

北京手足癣医院专家 http://pf.39.net/bdfyy/bdfyw/210509/8930322.html

国庆特刊

编者按

从吃饱穿暖,到宽敞的住房、高质量的教育、完善的社会保障,从物质增长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七十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不断绘就人民幸福生活新画卷。今天让我们走近几位市民代表,聆听他们的幸福故事,感受他们的成长与快乐!

乡村变化看中庄

讲述人:段建峰

记录人:李雅萍

“我学会的第一首歌是‘东方红’,第二首歌是‘我爱北京天安门’,我是在革命歌曲陪伴下幸福长大的。”临县三交镇中庄村党支部书记段建峰出生于年10月,他说他是在党的哺育下健康成长、幸福生活的一代。

“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得到了充分锤炼。高中毕业后参与过多种行业,工地背砖拉水泥,锤炼了我的意志;卖手机、开公司开阔了我的视野……我感受着时代的脉搏,决心投入到这一场伟大变革中。”年,在外打拼数年的段建峰,怀揣着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毅然回村,竞选村委会主任成功后,开始了新的征程。

“当时的村集体,连办公场所都没有,日常办公开会还得借用学校的一间宿舍。我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垫资修建村委会办公楼。”年7月,中庄村村委一座上下2层、16间办公室,建筑面积平方米的多功能办公楼投入使用。从此,开会学习、便民服务有了阵地。解决了办公楼问题后,段建峰又惦记着村里多年解决不了的吃水难问题。“我聘请了技术人员,跑遍了中庄的山山水水,终于修建了三座小型水塔,8个供水点,铺设管道3公里,人畜吃水得以彻底解决。”这之后,段建峰忙着街巷道硬化,解决了行路难;架设路灯,改善了夜行难;农网改造,解决了用电难;建设宴会厅,解决了红白事宴无场所问题;老年活动中心投用,让老年人老所乐;爱心超市、千亩核桃林,增加了经济增长点;健身广场、便民中心……“年年办实事,年年有进步。”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段建峰作为党支部书记,投资万办起了香菇种植合作社,采用“合作社+贫困户”方式,直接带动42户贫困户,户均增收元以上,间接带动贫困户户,户均增收元以上。中庄村人均收入由年的元增长到年的元,全村贫困户全部脱贫。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青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我为祖国日益强盛而自豪,为自己能投身这场伟大的变革而自豪,为亲身经历打赢脱贫攻坚战并为之出力而自豪。”段建峰说,振兴乡村、任重道远,他将带领村民为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努力奋斗。

两代矿工话变迁

讲述人:吴柯材

记录人:王涛武芙蓉

吴柯材是离柳集团的一名瓦斯监测工,他和他的父亲共同见证了煤矿的岁月变迁。如今,父亲已经退休了。小吴告诉我们,他父亲之所以没有回老家,而是选择留在矿上,更多的是对煤矿的不舍与牵挂。

记者跟随小吴来到家里。刚一落座,他父亲就打开了话匣子,“我年招工来到矿上,当了一名采煤工。30年前,矿上采煤全靠人力,打眼放炮、镐刨人背。刚上班时,我每次一走进巷道,眼睛便不住地往顶板上看,生怕哪块石块落下来碰脑袋上。作业点震耳欲聋的风钻声、炮声,污浊的空气、难闻的炮烟,呛得人流眼泪不说,还不断地咳嗽……”

“为了提高煤炭产量,有时在井下一干就是10多个小时,经常是顶着月亮上班,披着星星回来,又苦又累。即便那样,每个月下来却只能挣到微薄的几十元收入。随着采煤机械化程度迅速提升,煤炭产量逐年上升。每个月的工资也涨了不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他父亲回忆道。

从记事起,吴柯材就常听父亲给他讲在煤矿工作的故事。那些故事或快乐、或新奇,让他对煤矿充满了向往。“我也要去煤矿工作。”一颗梦想的种子在他心里悄悄生根发芽。年大学毕业以后,吴柯材如愿以偿,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进入了父亲所在矿的通风队,成为一名瓦斯监测工。

这几年,矿工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矿上大规模改造澡堂,安装了浴霸,冬天洗澡也非常暖和。为矿工创造了舒适的洗浴环境。矿工洗完澡后,干干净净地走出澡堂,精神焕发,仪表堂堂。矿工的待遇也一步步得到改善。

煤矿工人穿的工装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一改以前粗布厚重的样式,而是根据季节和岗位需求定制工装,并采用水洗布等面料,起到防静电、防水、防油的作用。

听着父子俩的讲述,我脑海中浮现出一幕幕矿工生产生活的场景,像放电影一样演绎着矿井的发展与变化。如今,离柳集团迎来了新一轮转型发展期,越来越多像吴柯材这样的年轻人子承父业,投身煤矿工作,为推动企业改革发展贡献力量。

摆脱贫困奔小康

讲述人:程厚福

记录人:罗丽张世川

“小康路上,绝不让西程庄村落下一户人家。”这是孝义市下堡镇西程庄村党支部书记程厚福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生于年的程厚福年入党,从举起拳头宣誓的那一刻起,他就把“对党忠诚,积极工作”烙印在心上,决心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作为连任九届的村支部书记,程厚福始终坚持为农村群众服务,为农村发展出力。

“脱贫致富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实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带领全村脱贫攻坚中,程厚福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西程庄村是孝义市西部山区一个村庄,上世纪70年代,村民靠种地挣工分,由于土质不好,地里打不了多少粮食。为了让乡亲们填饱肚子,程厚福办下了下堡镇第一个通过审批的村办煤矿,成了乡亲们的摇钱树。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程厚福引进了华旺矿业有限公司和重型耐材公司2个亿元企业。同时,依托省道打造公路经济。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精准是脱贫致富的根本,浇花浇到根上,帮扶帮到心上。”程厚福积极争取国家配套资金万,在村里建起了小学和幼儿园,并免费提供住宿,专门聘请了教师和心理高级咨询师帮助留守儿童和贫困户课业辅导、心理疏导,让孩子们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为了解决陪读家长的就业问题,程厚福带领村民办起了核桃加工厂,让村里青壮年都能在合作社、企业、车队就业。

随着村里人口老龄化的增加,老年人的赡养问题也成了程厚福脱贫的主要攻坚目标。在他带领下,日间照料中心、活动室、器乐室都一一建立,老年人得到精心照料,年村里十七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新中国成立71年来,程厚福亲眼见证了家乡的巨大变化。过去,住的是茅草房,吃的是红苕、玉米、菜稀饭,穿的是补巴巴衣裳,走的是黄泥巴路。现在,住的是新房,吃的是鸡、鱼、肉、蛋,穿的都很漂亮,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如今,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环境整治,西程庄村民生病有医保,养老有社保,天蓝地绿山清水秀,村民更幸福了。

国家的飞速发展,让程厚福再添奉献热情。今年已74岁的程厚福,初心不改,为民情怀不变,坚信只要抱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甚也能做成,坚决站好脱贫攻坚“最后一班岗”。

守护群众三十载

讲述人:吴安忠

记录人:刘丽霞

“弹指一挥间,30年的从警生涯已悄然而逝,历经了不同的警种岗位,履行了同样的职责,从那个年代一步步走来,当我看到祖国的日渐强大,看到人民安居乐业,看到公安队伍焕然一新,看到我们的民警英姿焕发,我是打心眼里高兴。”谈及从警这些年的感受时吕梁市公安局离石分局已退休民警吴安忠感慨地告诉记者。

吴安忠出生于年,年参加工作,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加入公安队伍,年光荣退休。自加入公安队伍以来,他三十年如一日,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努力工作,期间曾获奖无数,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续写着、诠释着“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警察形象。“无悔从警路、丹心印忠诚”正如吕梁市公安局离石分局年颁奖给他牌匾上锃亮发光的这几个字一样,他的履历透露出坚定与忠诚,他是同祖国一同成长起来的人。

“时代变迁,不仅改变了老百姓的命运,也悄悄地改变着我们人民警察的工作机制,”吴安忠说:“上世纪70年代时离石在这个系统工作的人员不足三十人,现在职能部门不断细化,分工也更加明确了,仅公安队伍就有上千人;公安装备及设施今非昔比,尤其是在交通和通讯方面,想当年办案时用的公用自行车还需要分配,到后来发展为二轮、偏三轮摩托车,之后专用的吉普小车离石公安局总共才有四辆……可如今,仅基层派出所的警车就有很多;过去摇把电话不普及,现在办公座机、手机比比皆是,至于公安侦控设施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天眼、视网、大数据、云搜索等高科技现代化设施设备更是神奇的令人难以想象。”

峥嵘70余载,与国同梦。“这么多年过去了,说起公安上的事那是怎么都说不完,曾经能成为人民警察,我感到很荣幸,现在我已经退休了,把手中的钢枪和肩上的责任传递给了年轻一代。我想说,跟过去相比,现在的条件如此优越,有强大的祖国庇护,有党和人民为依靠,作为接班人,年轻一代更要努力工作,好好干、拼命干,要做的比我们那一代更好、更优秀,要脚踏实地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祖国,回报社会,这样才能对得起过去的峥嵘岁月、对得起肩负的重任,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吴安忠坚定地说道。

我为祖国育人才

讲述人:韩伟静

记录人:穆佳妮

一个秋雨绵绵的下午我见到了韩伟静老师,他身板挺直,穿得干净朴素,一点都不像七十来岁。他上过12年的学,教过40多年的课,是一名高中语文老师。年出生的他经历了祖国的艰难,也经历了祖国的昌盛。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我今年虚岁71,与祖国同龄”。

韩伟静出生在临县一个偏僻的山村曲峪镇韩家山村。小时候上小学,住的土窑洞,点的煤油灯,一个老师教不同年级的几十个学生,读高小时去外村,住校还要自带口粮。韩伟静回忆说,口粮就是高粱、山药蛋,后来到了上世纪60年困难时期,口粮也交不起了,学生们跑几里甚至十几里路走读。中学在县城上,背着行李步行多里路一整天,不像现在坐汽车就一小时。

谈到县城上学的经历,韩伟静激动了起来。他说,教室变成了平房,窗户安了玻璃,晚自习用白炽灯,用上了县里发电厂发的电。住宿还是窑洞土炕,但冬天取暖烧煤炭,不是高小时的烧柴草烟熏火燎的。

历数过去的经历,小时候穿过的老粗布衣服、千层底鞋,用过的冬天能冻住的墨水,都让韩伟静至今难忘。冬天气温极低的时候教室也特别冷,墨水瓶会冻住,捂在怀里化开才能用。

韩伟静说,过去和现在的教育事业比起来,是天翻地覆的巨变。现在的学生宿舍都是明亮的楼房,冬天取暖有暖气,食堂里有丰富多样的饭菜,操场也成了塑胶跑道。另外,教学方式也现代化了,今年新冠肺炎期间,学生在家里就能上网课。过去能上大学的很稀少,我上学时全县才有4所中学,每年共招收名学生,高中班更少。现在已经普及了中学教育,各村都有大学生、研究生甚至出国留学的。

从上学到教学,韩伟静经历过饿的发虚汗的年代,也亲历了祖国的发展壮大。回忆年少时的艰难岁月,已经退休多年的韩伟静不禁感慨万千。退休后的生活用他的话说,那就是“安定的”“幸福的”。坐飞机乘高铁渡海轮,北到黑龙江漠河南至海南三亚,东到沿海西至新疆、西藏,甚至跨出国门领略异域风光。作为与祖国同龄的人,韩伟静参与了祖国的成长,也见证了祖国的成长。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22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