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让脱贫更有力量写在全国所有贫困县
2022/8/9 来源:不详农业科技报社全媒体记者耿苏强
引言:作为中国第一个设立的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示范区对前沿农业技术保持着高度敏感,并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以及服务三农,在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1月23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宣布全省剩余9个未摘帽县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我国个贫困县全部脱贫。
一直以来,如何发挥农科城科技高地优势,点亮脱贫攻坚战中的科技之光?是杨凌示范区开展科技扶贫工作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位于内蒙古牙克石--杨凌油菜生产试验示范推广基地。
多名科教专家将农业科技推广至农民田间地头、多名具有杨凌农民技术职称的土专家把农业科技成果巩固在生产一线、围绕深度贫困县药、菌、果、畜、蚕、蜂等区域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共建杨凌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多年来,科技赋能之下,受援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快迈向现代化,当地产业的造血机能日益增强,以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为导向的扶贫工作机制也有了更强大的支撑,杨凌示范区精准扶贫事业迸发出了新的活力。
用好科技手段,解决土地产出低难题
陕西省宜君县哭泉镇果药套种示范基地,通过与杨凌示范区合作,广泛筛选,选择了对核桃树生长影响小、适宜不同树龄、郁闭度下生长的药材品种开展种植试验。依托套种中药种植,农户每亩地净收益在元以上,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图为:在宜君县哭泉镇果药套种示范基地,杨凌示范区专家服务团队现场查看油用牡丹套种情况。
在略阳县五龙洞镇黄精中药材基地里,农民正忙着除草,干得热火朝天。略阳县是远近闻名的中药材种植大县,中药材也是当地扶贫骨干产业。但该县中药村产业集中度低,野生中药材资源破坏严重,部分中药材品质下降,一直是产业发展心病。
位于五龙洞镇的杨凌黄精中药材示范推广基地。
针对这一问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们带领技术团队,以推广科技措施,提高科学化、规范化中药材种植水平为抓手,构建中药标准化服务支撑体系,创新市场合作模式,促进当地种好药、产好药、造好药。略阳县中药产业发展局局长陈西平说,依托基地技术攻关,通过规模化种植,不仅降低了种植风险,而且还能使农民收入提高30%以上,全县上千户药农因此受益。
用好科技手段,助力贫困地区的产业升级
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去年6月10日,杨凌示范区对口帮扶精准扶贫工作组正式入驻柞水县。
经过一年努力,杨凌农科城从科技扶贫、产业合作、消费扶贫、乡村振兴等方面,不断创新着对陕南秦巴山区柞水县扶贫助农模式,助力并与之并肩打响、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图为:对口帮扶精准扶贫工作组指导当地农户种植魔芋。
下梁镇老庵寺村位于秦岭腹地,山多地少,以前就有魔芋种植传统,但因技术含量低、产量不高,没有形成产业化发展。前些日子,来自杨凌的农科专家及扶贫干部汇聚这里,将公斤的魔芋种,种进了杨凌示范区研发的基质营养枕中,帮助山民们把魔芋种植发展成为当地主导产业。
眼下,也有金盆村等已完成魔芋、黄精、苍术等药材的种植,杨凌步长制药、珂瑞联合社等一批杨凌企业积极参与扶贫大队。初步估算,中药材示范基地建设可以实现带动贫困人口人增收,人均收入增加元。
通过服务团的工作,提供长期有效的技术支撑。建立杨凌与深度贫困县农业产业的长效合作机制,加强与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深度合作带动和促进当地产业发展。
用好科技手段,激发贫困人口致富的内生动力
持续为深度贫困县无偿培养人才。走出去现场培训,到田间地头为农民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引进来专题培训,依托杨凌农民发展学院等培训基地,对基层管理干部、技术推广人员和职业农民进行专题培训,提升他们从事三农工作的能力水平。
田间技术现场培训。
通过送培训课程进乡村,每年培训包括深度贫困县区在内的贫困地区农民约1万人次。这种深入基层进行技术指导的方式,实现了农业科技的有效推广,切实增强了农民生产经营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近年来,杨凌示范区面向全国18个省区建设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个,完成了陕西省内56个国定贫困县、秦巴山区75个国定贫困县、南疆四地州、西藏等地杨凌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全覆盖。
来自杨凌专家在新疆民丰县杨凌科技扶贫标准化农业综合示范推广基地调研。
未来,杨凌示范区将按照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帮助定点帮扶地巩固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成绩,提升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衔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杨凌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