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天地乡趣

2022/12/4 来源:不详

北京白癜风医院治疗方法 http://m.39.net/pf/a_4444021.html
                            

时光荏苒,转眼离开家乡已经二三十年了。今年秋天雨水广,突然有了上山采蘑菇的兴致,于是约上妹妹去了一趟家乡。一路驱车来到了曾经生我养我的村子,而如今村子里的人们都赶上了党的富民政策,早已下山入川搬到移民区了。看着被修整的平坦的土地,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仿佛世外桃源。仔细辨认着自家的往址以及儿时玩闹戏嬉的地方,不禁勾起了儿时许多美好的回忆。

小时候,每当听到院子里喜鹊的叫声,我们就会拍着小手喊:“喜鹊喜鹊喳喳喳,门上来个姑妈妈。姑妈妈姑妈妈你坐下,我给你喧个唠叨话,你的丫头十七八,我的儿子核桃大……”当然这些话都是听来的,我们虽然说着,却不理解它的意思。只是听说喜鹊在院子里叫,就会有客人来,或者有喜事,因为喜鹊被人们认为是喜庆吉祥之鸟。所以每当喜鹊叫的时候,我们总是风急火燎地跑出去,看看有没有亲戚来,但大多数时候,总是失望而归,心想喜鹊今天怎么不灵验了,客人会不会要到晚上才来,就这样一直眼巴巴地盼到天黑。有时亲戚真的来了,心里崩提有多高兴了。那时盼望客人来,其实是小孩子的一种念想。客人来了,有时会给我们带来好吃的花糖,更主要的是家人要尽最大的努力招待,如长面啊、鸡蛋面片啊、油饼啊等等,那一天就像过节一样,我们可以在长久的清汤寡水中一饱口福。虽然来了客人,我们接过花糖后照样自顾不暇地玩耍,一边玩一边大声喊:“拉箩箩,揉面面,舅舅来了擀长面。擀白面,舍不得;擀黑面,舅舅笑话哩;杀公鸡,公鸡叫鸣哩;杀母鸡,母鸡下蛋哩;杀鸭子,鸭子飞到草垛上,抱下一窝老和尚……”但那只是说说,招待亲戚的规格还是相当高的。亲戚们离别时,我们总是一再挽留,死拉活扯,真心让他们多住些时日。在我的印象中,亲戚们短则住个三、五天,长则住个十天半月的,大多是在天阴下雨、农闲的时候。那时亲戚们相互往来,关系亲密,感情深厚,人们盼亲戚也是情真意切的。

记忆中,农村的大人们一年四季都在忙碌着,当然孩子们也不闲着。

初春时节,“草色遥看近却无”,下午放学后,我们约上年龄相仿的伙伴上山去捡地达菜(又叫地耳、地膜、地衣、地见皮,颜色和形状非常象黑木耳,生长在阴凉、潮湿的坡地上和河沟边,是一种绿色纯天然的营养物质),我们像一群出笼的小鸟,一路叽叽喳喳,到达目的地后便分头行动。地达菜小小的菌丝经雪水一泡,就展身涨大,我们一个一个捡起,直到夕阳迷恋着天空依依不舍地坠入地平线,我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山沟,一路上比着谁捡的多,银铃般的笑声响彻在天际。捡回来择洗干净,和上自家园子里种的韭菜,烙上韭菜盒子,香气飘满整个村庄,吃起来外酥里嫩,齿颊留香。

乡村的夏天山青水秀,“风吹草低见牛羊”。每逢夏季,牲口和猪吃的草几乎是我们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放学后我们便背起背篼,去地埂边割草或荒地里挖苦苦菜,等背篼装满了压瓷实了再回家,这些青草和苦苦菜便成了牲口和猪的美味佳肴。还相约去欻葱花(羊胡子草起薹开花),我们抽薹,扎成一把一把,回家只把花朵摘下来,放在簸箕里晒干,是农村上等的调味品,萝卜面片炝上野葱花,那是绝配。我们村上有个乡俗,村里如果有妇女生下孩子,家家户户都要送一汤盆精心做成的面片,叫“百家饭”,听大人们说“送汤”是为了给月婆子增奶水。拇指头大的面片,均匀整齐。萝卜切成跟面片一样大小的薄薄的片,出锅后炝上一把野葱花,香味扑鼻,汤清面滑。一盆盆“百家饭”,养活了全村的孩子。现在想来,大概是那时生活贫困,妇女们坐月子时吃不饱饭,村上的人才想出这么个好主意。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人与人之间真情永存,这体现了乡村人的善良厚道。

秋天是一年中最忙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人们都在忙着拔豆子,割麦子,遇到天阴下雨,那就是采蘑菇的最好时节,孩子们跟着大人们上山去采蘑菇,采蘑菇要到原始森林里去,需要走很远的路。走在弯弯曲曲的山间小路上,我们好像置身花海,满山遍野开满了各种各样的花,马兰花、狗儿花、喇叭花,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采蘑菇是有很多乐趣的,也是有诀窍的。你得找到蘑菇圈,肉蘑菇长在山底平坦处,树菇长在半山腰半阴半阳处,得从山下向上仔细瞅,方可找到。每当碰到一个蘑菇圈,兴奋和激动的心情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大家一拥而上,手忙脚乱,你夺我抢,唯恐自己采的比别人少。还能吃到“山珍美味”,如地瓢啦(又叫野草莓,个头要比草莓小的多,吃起来酸甜爽口)、羊奶头啦、马奶头啦、酸溜溜苹啦等。满载而归的时候,那种满足感是今生绝无仅有的。

农村人一年四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唯有过年的时候才有几天的清闲,杀年猪是村里最热闹的事情。那个时候由于物质匮乏,过年能吃上猪肉可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有些贫穷的家庭在杀年猪后,卖掉大部分猪肉,留下一小部分自己过年,甚至有的人家一年到头吃不上猪肉。杀年猪是一道体力活,农村有专门的杀猪匠,杀完猪后主人会送给他一条子猪肉和一个猪顶搭(猪尾巴)表示谢意。到了杀猪的时候,几个汉子用钩子把养了一年的肥猪从圈里钩出来,用绳子系上猪蹄子,系成死扣,猪越挣扎越紧。大肥猪仿佛也能意识到自己要被宰杀了,使劲的在那里嚎叫。农村杀年猪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活动,早早要烧开一大锅水用来给猪褪毛,把猪抬到支好的桌子上,汉子们死死地摁着,杀猪匠拿出足有一尺长的杀猪刀。杀猪的时候要找好位置,对着猪的颈部一刀直达心脏,这样能让猪少受一些痛苦。用来接猪血的盆子要事先放在地上,放血的时间要不早不晚,太晚了血会浸入到肥肉里面,影响口感。三人合抱的大锅里倒入早已准备好的开水,两个汉子用杠子抬着刚杀好的猪一起一落上下翻腾好几个回合就开始褪毛,在猪蹄处割开一个小口向里面吹气,看着猪皮像皮球一样鼓了起来,各个地方的皱褶都没有了,再浇上清水用刀细细地刮洗一遍,毛去干净后就开始肢解,先把头给剁下来再开膛破肚,然后挂在高处把猪分成两扇。农家人在杀年猪的那天,会请上左邻右舍、当家户族一起到家里吃杀猪饭。当天,要把猪项圈和内脏煮熟切成片,切肉的时候孩子们猴急猴急的,一只只小手在切刀下飞窜,抽准机会抓上一大片子肉就往嘴里塞,大人们害怕把孩子们的手弄伤,也时不时的抓几片塞进孩子们的嘴里,先把孩子们安顿住。肉切好后,要把老人们请到炕上盘腿而坐,端上一大盘热腾腾的项圈肉孝敬他们。其余的肉要烩上一大锅烩菜,供请来的人们吃。乡村人邻里和睦、尊老爱幼的习惯,一直延续着。

小时候没有电视、手机,多半的娱乐活动都是孩子们自娱自乐的,农村的打麦场便是孩子们最好的乐园,男孩子打锅锅、打擂球、捉迷藏、玩敌我双方战斗的游戏;女孩子丢沙包、踢毽子、跳方方、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常常玩到天黑了,星星爬满了天空,各家的大人们在门口高呼着自家孩子乳名的时候才知道该回家了。我们这些几岁的孩子正是玩味十足的年龄,当太阳慢慢没入西山,夜色降临时,我们总是像跟屁虫一样,粘着大几岁的哥哥姐姐们打听哪里放电影,即使周边十几里地的村子放电影,我们也绝不放过,一大群孩子立刻赶去看电影,记忆深刻的有《小花》、《平原游击队》、《狼牙山五壮士》、《侦察兵》,《鸡毛信》、《闪闪的红星》、《王二小》等,我们常常被潘冬子、王二小、海娃的机智勇敢所感动,被战士们崇高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所折服,但看电影的机会一年也就那么三四次。如果碰到打探来的消息不实时,即使没有看上电影,我们也会乘着月色,迎着冷风,高喊着“沙子磨鞋,夜照空台”,高一脚低一脚,跌跌跄跄地回家,一路上洒满了欢声笑语,心中的失落感也就荡然无存了。

最正式的娱乐活动就是“听卷”,尤其是在冬闲的长夜里,男女老少相聚在热炕头或火炉边,众星捧月般把念卷先生请到家中,如果是借了人家的卷本,要说“请宝卷”,请来的卷本先要供在供桌上。念卷先生念卷前要洗手、上香,焚表,家人将老人们一个个请到炕上盘腿而坐,将念卷先生恭请于炕头的最中间入座(农村人的礼貌,表示对老者或长辈的尊敬),念卷先生上炕端坐后慢慢将一个红包打开,取出卷本,一场念卷的娱乐活动随之展开,其他人围坐在他的周围倾听宝卷。念卷的气氛总是那么浓郁那么动听,念卷先生或朗、或诵、或说、或唱,声音洪亮,抑扬顿挫,举手点头,变换表情,在场的众人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先生每唱至末句,众人要合唱一句“阿弥陀佛”、“莫阿弥陀佛”,称之为“和佛”,气氛欢乐融洽。绘声绘色的表演,娓娓动听的情节,足使听者心驰神迷,如痴如醉,高兴处捧腹大笑,心酸处大都溢出些泪水。我们这些孩子们跪在大人们的身后仔细听,似懂非懂。热情好客的主人总是提着一壶浓浓的茯茶,给老人们每人倒上一碗放在炕桌上。卷本中有《四姐卷》、《鹦哥宝卷》、《白马卷》、《救劫卷》、《天仙配宝卷》、《劈山救母宝卷》、《何仙姑宝卷》等,我们所听到的卷本中,大多贯穿了传统道德推崇的忠孝节义,卷本的主人公大多是心地善良、忠贞不渝的正面人物,他们往往要经受诸多的苦难和折磨,直至最后得到善报。这些故事勉励人们忍辱负重,行善积德,尽忠尽孝,让人们相信因果报应,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信心。

小时候盼望过年的心情是迫切的,一进腊月门大人们都在忙忙碌碌地准备年货,我们小孩子们更是一天天盼着,腊八吃麦仁粥、腊月二十三打发灶娘娘回娘家时吃灶坨坨,特别是大年三十那天,我们等不到天黑,早早洗头洗脚,急着要穿新衣服,大人们不让穿,害怕我们不小心把衣服弄脏了,让吃完年夜饭再穿。在孩子们的百般央求下大人们终于默许了,我们穿上新衣服,像一只只快乐的花蝴蝶一样急不可耐地飞到同伴面前去夸耀,比比谁的新衣服好看。晚上还要去给同族长辈们磕头,长辈们把早早准备好的花糖啊、花生啊分发给我们,每个孩子的衣服口袋都装得鼓鼓囊囊,我们的心中比吃了蜜还要甜。

小时候我们一边玩耍一边说着顺口溜“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穿绸子不光,吃肉不香;吃点心剥皮皮,喝奶粉澄汁汁;”如今这一切都实现了,家乡人下山入川,搬到了移民区,宽敞明亮的崭新民宅整齐划一,干净整洁的水泥路连接着每家每户,医院、学校、广场、幼儿园、卫生室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随着群众的生活所需,集中建设的种植区、养殖区里人头攒动……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为指导,古浪县把产业培育作为搬迁群众稳定增收的根本之策。通过扶持群众发展以日光温室精细果蔬为主的现代寒旱农业、以牛羊鸡鸽为主的舍饲养殖业等增收产业,增强冷链仓储和现代物流能力,延伸农业产业链条,移民区的特色富民产业发展蒸蒸日上,家乡人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幸福。

虽然生活中有诗与远方,但那沉淀的记忆犹如故乡巷中清脆的铜铃总是萦绕耳畔,亦如千年的陈酿愈是久远愈令人回味。

作者:古浪五中朱淑荣

原标题:《乡趣》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26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