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我愿化作一棵树

2022/8/15 来源:不详

说不出什么原因,近几年我好像被“树精”附了体一样,忽然就对身边各种各样的树木发生了兴趣。每个周末的清晨,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和好奇,一次次走出家门,走向村庄,走进田野,去近距离观察每一棵树。观察它的树皮和叶子,研究它与众不同的花朵与果实。

但万事皆有因缘。细究起来,每件事总有一些或多或少的脉络可循,此事也不例外。那是阳春三月的一个清晨,我在床上与10岁的大宝闲聊,说起小时候奶奶给我蒸榆钱饼子的故事。孩子忽然打住话题问我,“爸爸,榆钱是什么?长什么样子?真的能吃吗?”面对孩子知识里的空白,我当即决定带孩子去有榆树的地方看看,增强一下感性认识。

附近哪里有榆树呢?虽然在邹平韩店居住了十六年,但是很少看见榆树的身影。我问单位里较为年长的老大哥,他略一沉思说“你去附近村子里看看吧。有一年天旱得厉害,村里的许多榆树上都长满了一种名叫榆绿叶甲的虫子。虫子长大后到处乱飞,打药也不管用,乌压压的一大片,很是吓人,乡亲们就把榆树都砍掉了。即使现在有几棵,也是近几年刚长出的小树。”我只好抱着试一试的想法,走进了小区南侧的白桥村。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初我先是在新世纪中学附近的粮油店门前发现了两棵小榆树,接着又在白桥村最南面的街道旁找到了几棵,孩子终于见到了现实中的榆树、榆钱,很是高兴。我给他采了几把榆钱,他却把榆钱当玩具玩来玩去,始终没敢放进嘴里吃。

一件事一旦专心投入进去了,就容易引起周围人们的注意。有一次,我正专心对着一棵榆树拍照,恰好被一个路过的同事看到了。他停下脚步问我,忙啥呢?我说,找到一棵榆树,拍下来做个纪念,明年春天来采榆钱。他也是个幽默的人,拍着我的肩膀说“你越来越神秘,越来越让人搞不懂了,弄得和个私家侦探一样。不过我知道,写稿子的人都喜欢观察入微,我也就见怪不怪了,哈哈!”

与此相同的,还有前年我四处寻找枣树的经历。过程与寻找榆树有些类似,在此就省略一千字,不再絮叨了吧。最终我发现集团公司培训中心周围空地里就有好几棵,看样子树龄还不小了;去孙镇霍坡村走亲戚,发现小胡同东侧的一家老宅子也有好几棵枣树,只是以前都是冬天,枣树已落叶,也就未曾留意过。

榆树、枣树都是老家屋前屋后常见的树木,哪个村里都有,不足为奇。当年我们这些男孩子为了摘榆钱、偷枣子吃,可没少在上面下功夫。那时的我们,虽不如现在的孩子有更多的玩具和娱乐,但村里的一草一木却为我们提供了天然的娱乐场所。放学后一声吆喝,整个胡同的孩子都会跑出来,捉迷藏、跳房子、打纸包,一个个在树下跑来跑去,玩得不亦乐乎。如今再见这些熟悉的树木,除了勾起那一段段往事的回忆,更多的是萦绕在心头的乡愁。离乡多年,村里的年轻人已有许多不认识,能叫出自己乳名的老人也越来越少。村北那两棵几十年树龄的大柳树,小庄上的那片枣树林、红荆条,也先后因修路、建筛网厂被砍光了。村子整体发生了很大变化,能找到自己成长印迹的地方越来越少。家乡,难道真就成了梦中回不去的故乡了?

在众多的树木之中,今年最令我痴迷的还是那些一年褪一次皮的法国梧桐树(俗名泡桐,学名:三球悬铃木)。我工作的单位大门口有一棵巨大的泡桐树,它枝条开展,树冠广阔,树皮灰白色。周末陪孩子去韩店禾和湿地跑步晨练,我都会特意留心路边的它们:光溜溜的树干发着青微微的光,如果不仔细看,那些笔直的树干远看上去和旁边的电线杆真的毫无分别。好友说,这树还和《白蛇传》中的小青有一拼来,一年蜕一次皮,蜕一次皮又生长一些。今年暑假时我一时兴起,问正在一旁玩耍的孩子,知道这些泡桐树为什么褪皮吗?孩子“大言不惭”地说,“当然知道,因为夏天天热,它们和人一样热得脱衣服呗。”哈哈哈,我也忍不住被孩子这句话逗笑了。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秋天已经到来。孩子学校门口有一片银杏树,深秋时节格外引人注目。那一片金黄色的叶子远远望去无比壮观,我认为足可以与北京香山公园的红叶相媲美。但是除非你家院子里种过银杏树,否则你永远不会想到,它的果子却是臭烘烘的,路过的鸟儿都不会吃。但反过来一想,谁又敢说这不是一种自我保护呢?

还有那一棵棵核桃树,被人从外地引来栽在了广场上。起初,春天时人们路过这里都会猜测,这是什么树?不像苹果树,也不像梨树,更不像山上常见的柿子树。直到夏天,它结出了果实,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一棵核桃树啊!尽管青青的纸皮核桃还未成熟,但它每年都会早早地被调皮的孩子们摘走。每年秋天,我路过这里总要停下脚步,透过密密麻麻树叶间的小缝隙观察一下蔚蓝的天空。有一天我无意中采下一片叶子,闻到了叶子上散发出的淡淡清香。我告诉自己,这就是青苹果的香味,我确定,所以越闻越香。索性多摘了几片叶子,回家夹在了藏书中,权作一枚绿色的书签吧。日后每每翻阅这些书,看到这些独特的书签,回忆起这些陈年趣事,岂不是美事一桩!

走进树木才发现,原来树的世界也很大,很有趣,只是我们未曾停下脚步用心留意过。它们各有各的特点和秘密,各有各的故事和风采,它们的存在,本身即是一种风景。村庄,因它们而靓丽,城市因它们而多彩。

如果可以,我愿化做一缕清风,和它们谈谈心,走进它们的精神世界。百年后,我愿化作一棵小枣树,站立在老家村头,与她共度风雨,不再分离。

(本文首发于《滨州公共文化》,后在《邹平文苑》平台推送)

作者简介:王冬良,80后,省散文学会会员、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供职于山东西王糖业有限公司。偶有文章发表。、获滨州日报社大平原(双年度)文学创作奖。

壹点号糖业清风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12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