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县解读彭水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
2022/10/20 来源:不详白癜风的饮食禁忌 http://pf.39.net/bdfyy/zjft/160804/4924134.html
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彭水产业、文旅、人才一个都不能少
时下,正值小龙虾上市时节。彭水县岩东乡的张迎春仨兄弟忙得不可开交,每天捕捞20余公斤小龙虾,有实打实的近元入账。这对于3个曾经的建卡贫困户来说,着实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3年来,张迎春兄弟3人养殖的小龙虾效益越来越好,彻底摘掉了建卡贫困户的帽子,实现了脱贫致富。在屵山村、在岩东乡、在彭水县,张迎春这样的励志脱贫事迹不断地上演。近年来,在彭水县委、县政府的动员、倡导、部署下,全社会各界力量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开展了一系列扶贫行动,定点扶贫、东西部扶贫协作、企业扶贫、社会组织扶贫以及市内对口帮扶等多措并举,坚持,实实在在地摘掉贫困的帽子。
聚焦产业
激发乡村扶贫源动力
就在距离屵山村小龙虾基地不远处的河坝村,有一处青脆李基地,这是政府扶持的农业龙头企业所建。为确保当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基地除了种植青脆李外,年继续种植中药材亩。时下,正是中药材天门冬种植时节。
▲屵山村小龙虾基地
基地负责人之一的聂海燕算起了“脱贫账”:亩基地土地流转费每年共计为当地农户增收36万元,基地林下种植和果树管理人员全是当地农户,尤其是以当地贫困户为主,全年用工2万余人次,这又为农户带来劳务收入万元。基地带动两个村的贫困户户余人脱贫致富,发挥了产业扶贫的优势作用。
几年前的河坝村并不是如今的光景。河坝村位于岩东乡南部,距彭水县城17公里,毗邻乌江画廊景区,幅员面积17.7平方公里,是彭水有名的贫困村。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户人。
年,河坝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93户人,贫困发生率占全村总人口的13.9%;基础设施极其薄弱,无通畅公路仅有9公里通达路,人畜饮水蓄水池仅5口;村容村貌缺乏规划管理,村民缺乏环保意识,垃圾乱扔乱堆乱放陋习严重;婚丧大操大办、盲目攀比、厚葬薄养、封建迷信、赌博等陈规陋习难以根除。
当地农民生产方式为传统的耕作模式,吃水靠挑、出门靠走、运输靠背、种地靠挖是普遍现象。村民主要经济收入以传统种植业和外出务工为主,全村人均年纯收入仅元,低于全县平均水平12.62%。
近年来,在彭水县政府、县扶贫办的努力下,一切在飞快地改变。河坝村结合本村地理资源优势,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利用青脆李基地充分发展林下种植前胡等中药材,实现基地务工收入万元以上;回引返乡农民工发展楠竹种植亩、核桃亩,采取合作社+农户土地入股分红的合作模式,入股农户户,其中贫困户72户,预计年全面投产,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切实加快了脱贫步伐。
一个贫困村的发展就能看到数个扶贫典型项目——彭水扶贫给了很好的答案。
“在彭水县的很多乡镇、村社,都能轻易地找到利用产业致富的典型案例。”彭水县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张泽勇介绍说,近年来,彭水因地制宜发展红薯、烤烟、畜禽养殖及中药材等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推进“一村一品”产业培育行动,每个贫困村均有1至2个稳定增收产业。
彭水目前蜜蜂保有量保持在10万群,红薯全产业链年收入5.6亿元,烤烟产业年收入5亿元,畜牧业年产值17亿元。当地还扶持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在贫困村建立生产加工基地,完善与贫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了贫困村“造血功能”、提升了贫困群众持续增收能力。
文旅融合
民俗文化成增收渠道
彭水罗家坨苗寨是重庆境内最大的苗寨,年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寨子依山而建,寨内木质结构的吊脚楼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但以前,这里不为外人所知。
苗寨里的村民靠种玉米、红薯、土豆等维持生计,村民家境都不宽裕。“公公患癌症,3个孩子都要上学,丈夫又患肝病,自己也做了几次手术。”曾经的贫困户谢琼说,就在短短的几年前,她一度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而家境和谢琼一样困难的村民甚至不在少数。
▲苗家刺绣
生活的转机源于镇里对罗家坨苗寨的旅游开发。
年,罗家坨苗寨所在的鞍子镇以农旅、文旅融合为着力点,分三期推进罗家坨苗寨提档升级改造工作。为鼓励村民发展乡村旅游,开办农家乐,镇里多方筹措资金余万元,修缮了全寨43栋民房,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民房修缮遵循“外貌民族化、内部现代化”原则,43栋民房全部改建成了民宿,拥有多个床位。
自从罗家坨开发乡村旅游以来,谢琼也搭上乡村旅游发展的“快车”。在政府统一设计规划下,谢琼把自家老宅改造成了农家乐、民宿,吃上了“旅游饭”,现在每年有10余万元纯收入。
“政府帮了我,我也要帮其他人。”谢琼说,随着农家乐生意火了起来,慕名前来的游客也多了起来。客人们很喜欢这里的土货,谢琼就联系周边村民,把山货拿来卖给游客,增加收入。曾经的贫苦户谢琼成了脱贫的带头人之一,带着不少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除了在乡村旅游上下功夫,彭水县的扶贫还将目光聚集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今年3月30日,彭水县苗家刺绣线上直播教学课程正式开班,第一批来自各乡镇的35名学员开始在线学习苗家刺绣技术。直播的第一节课,是由“彭水苗绣”非遗传承人李绍玉向学员们讲解刺绣针法和刺绣图案的处理技巧。
▲大垭乡唐家坝
直播课程当天有35名学员在线观看学习,在7天时间里,学员们通过进入直播学习平台,不仅可以免费学习苗家刺绣的技术,还能拿到定额的务工补助补贴家用。在疫情期间,老师将继续组织网上授课,疫情结束之后将到各个乡、镇、村组织贫困学员和爱好者进行苗绣技艺的培训。与此同时,待培训结束后将发放半成品,让学员完成成品制作,并有偿定点进行回收产品,让他们居家就业、增加收入。
目前,彭水已经建立起了以苗家手工刺绣为主的民族服饰、民族工艺品研发、设计、生产、培训、服务、销售于一体的民族文化龙头企业,其产品已经进入武陵山区各大旅游市场,远销上海、杭州、台湾,进入了阿联酋市场。政府通过进一步扶持、帮助,充分利用闲散劳动力,加大彭水独特文化元素的注入,形成别具一格的规模、品牌、文化效应,至少让2万个家庭增加收入。
“利用乡村特色、文化特色,让文化、旅游成为村民们的增收渠道。事实证明,这条路子效果很好。”张泽勇介绍说,近年来,彭水聚焦文化,实施文化扶贫塑造乡风文明新风尚。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文物古迹、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保护,开展“文明新风进农家”、乡村文明评选等活动。年,全县累计宣传宣讲余场次,送演出、流动文化进村等活动余场,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全县在因地制宜发展主导产业和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同时,加大农文旅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旅游扶贫,健全完善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长效机制,持续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促进产业长远发展。
以人为本
“筑巢引凤”吸引人才进村
“柑橘种植要注意苗期管理,做好病虫害防治。如果气温比较低,大量水分蒸发不掉,会造成烂根。”3月18日,农技专家张元贵在彭水县鹿角镇乌江村3组指导农户栽种果苗,帮助解决生产难题,助推该村柑橘产业发展。当天,果农们正好在进行果苗移栽,农民有的在打窝,有的在种树,看到大家种植果苗的方法后,张元贵立即叫停,并把大家召集起来,手把手地指导大家移栽果苗。
乌江村集体经济年引进柑橘苗进行规模化种植,已种植柑橘亩,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管理,柑橘苗生长缓慢,部分柑橘苗出现叶片泛黄的问题。鹿角镇政府及时邀请市农科院果树种植专家到乌江村指导柑橘种植难题。
▲农技专家在指导果农种植柑橘
现场,专家一边讲解一边示范,还结合实际,就如何翻土、施肥、剪枝、防病虫害等技术做了详细讲解。听取完指导后,果农们纷纷利用现场所学动手操练。乌江村村委会主任张洪平说,这种理论结合实际操作的指导方式非常有效,不仅能现场提问及时解决困惑,还能有效地掌握技能。
另一头,龙塘乡黄金村驻村书记罗成与驻村队员、农技专家陶水福一道来到黄金村7组贫困户张洪礼家,亲自指导蔬菜产业种植。张洪礼家双亲年迈、疾病缠身,妻子无劳动能力,孩子尚在襁褓之中,导致至今未能脱贫。
▲龙塘乡扶贫干部入户走访
为了能尽快使其脱贫,驻村工作队员绞尽脑汁决定以蔬菜产业为其增收脱贫,于是驻村工作队买来了蔬菜种子、肥料,亲自指导他如何科学育苗、施肥、垄垦、规范管理,希望他能成为西瓜种植能手,进而稳定脱贫。
“按照以前的方法种庄稼一年也没多少收入,按照专家教授的方法种蔬菜,行情好的话可以挣00元,加上政府的补贴,一年的收入就有元。”张洪礼说,自己平时在周边打点零工,脱贫没有问题。
驻村干部、农业专家走进田间地头,到贫困户身边手把手指导,是近年来彭水县乡间地头最为常见的情景之一。彭水县是重庆贫困程度最深的4个区县之一。长期以来,全县个村、社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很多是典型的“空壳村”。
如何破解彭水脱贫攻坚的难题?彭水人给出的答案是:选优配强带头人,助力脱贫攻坚战。他们知道,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脱贫攻坚的源头活水。近年来,彭水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用好致富能人,回引本土人才,选优配强个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让他们在脱贫路上大显身手,发挥好“头雁”效应。
目前,彭水有35名本土人才被选拔为村干部,其中6人成长为村党组织书记。这里村村派驻了书记,全覆盖选派大学生村官,全覆盖培训基层党组织书记,村级干部队伍能力素质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得到更好发挥。
彭水县还实施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培养“领头雁”计划,持续开展雨露计划,扶持企业在乡镇(村)发展一批扶贫车间,注重引进外来人才、就地孵化本土人才,推动资本、技术等资源流向乡村建设。开展就业技能培训21期人次,培育致富带头人余人、新型职业农民人。开发农村公益岗位个,实现贫困劳动力就业人,回引本土人才人。
彭水人知道,要打赢脱贫攻坚战,还需要引进各方面的优秀人才,聚合多方力量,推动资本、技术等资源流向乡村。未来,彭水将继续坚持以“近悦远来”为目标,注重“筑巢引凤”,注重就地孵化本土人才,加强对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培训工作,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等。以人才资源为支撑,发挥其谋思路、出点子、筹资金等积极作用,激活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