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潜川大扁糖里的烟火乡愁

2025/5/23 来源:不详

<

大扁糖里的烟火乡愁

深秋时节,一行人走进金牛镇山南村,满目苍翠,秋英绽放,蜿蜒的乡间石板路旁是一排排整整齐齐、洁洁净净的两层小楼。沿着土篱笆和木栅栏漫步村庄,扑面而来的凉风里,挟带着浓烈的花果香味,美丽的田园风光让久处城市的人们流连忘返。

其实,我的老家距离这里并不远,那个孕育我生命的小村庄,与金牛镇毗邻,我的高中三年,也是在金牛中学里度过的。来到这里,我有一种久违的亲切感,这里的村庄老屋、池塘边的老柳树、弯弯曲曲的河流以及不远处年久失修的石拱桥,都能唤醒我对故土的记忆。

而在我的童年记忆中,更多的还是与美味有关。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连吃饱饭都是乡村人觉得了不起的幸福,更别说糖果糕点了。整个孩提时代,我和村里的小伙伴们一样,零食大都是在村头树林和田野里寻到的各种野果子。

直到有一年春节,有位远房亲戚来我家串门拜年,带来一盒大扁糖,大扁糖外形均匀饱满,绵甜的表皮金黄焦脆,乌黑的麻馅酥软香糯,我的味蕾瞬间才被这柔软细腻的香甜打开。时至今日,我依然忘不了那盒大扁糖,那是我少年时代的无限馋涎。

金牛镇是一个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镇,始建于三国时期,当年曹操一队兵马曾驻扎在金牛山下。为加强军事防御,曹操于山之南麓筑城,名为“安城”,并计划将驻军大本营逐渐转移到此。后来因种种原因而终止筑城工程,仅留下一座初具规模的城址。虽然“安城”未建成,但是当年曹操兵马驻扎在金牛山下时,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为感谢曹操治军有方,当地乡民用金牛山天然泉水和优质糯米,加上黑白芝麻、砂糖等蒸制精加工成饴糖,进献给曹操。此糖薄饴夹心,香甜可口,曹操品尝后,大为赞赏。因其糖长五寸、宽二寸,呈扁平状,遂赐名“大扁糖”。又因该糖所用原料均源于金牛山,故又名“金牛大扁糖”。

或许这只是传说,因为没有正史记载。有时候年代久了,历史就会变成传说,传说甚至会变成神话。

但金牛镇山南村的村民们却始终坚信这就是历史,尤其是那些世代以加工制作大扁糖为业的人们,对此更是笃信不疑。他们从祖辈父辈口中得知这个故事,又郑重地讲给他们的儿孙听,伴随着制作大扁糖的手艺,一代一代传递下来。

今年56岁的徐昌侠也是世代加工制作大扁糖的工艺传承人。年,他刚满17岁,便开始跟随父亲徐荣兴学制作大扁糖。由于他头脑灵活,又踏实肯干,很快便学会了手艺,父亲也就放心把手工作坊交给他打理经营。年,他把手工作坊改成“金牛镇荣兴食品厂”,且办理了营业执照。他制作十分考究,遵循古法,同时适度改良手艺,内馅品种多样,有多糖、无糖、微甜、生姜、核桃、玫瑰花、桂花等各种口味,满足了不同群体需求,备受市场欢迎。年,他又到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了“金牛荣兴大扁糖”商标,年,金牛大扁糖荣获“最受欢迎的庐江特色名点”称号,年,更是荣获“安徽省老字号”称号。

徐师傅不仅手艺好,还待人宽厚,厂里常年有十几个工人,平均年龄都有50来岁,有位老师傅更是在他家干了30多年。徐师傅经常听他父亲说起,爷爷徐世荣解放前在王义兴大扁糖私人作坊做活时,东家宽仁有加,生意兴隆得很。父亲告诫他做人一定要厚道,徐师傅便记下来了。

制作大扁糖一般都是在深秋农闲时开始,来年春耕前结束,每年只有5个月左右时间。在炒面、制馅、焙糖丝、炒糖稀、放面粉、甩糖稀面粉、拽糖稀面粉等繁杂的工序中,其中几道工序必须同步进行,才能保证食材制作的温度,这样,至少需要6个工人通力合作才能完成。

在原料的选用上,很是考究。他专用金牛山下良田种植的优质糯米、花生和芝麻,而馅料用的核桃、桂花、青桔等特产,都是从大山里定点收购的,生姜则是专用隔壁县城的铜陵白姜。

听说要采访金牛大扁糖的制作工艺,徐师傅一边将自己一身白色工作服拿出来穿上,一边憨厚地笑着说:“你们来得正巧,厂里今天正好要做一批大扁糖,赶上了。”进入厂房,师傅们立马动起来。外人根本无法参与他们的任何一道工序。

先是炒面,要把磨好的籼稻米磨成面粉。厂里有两台石磨盘,四个工人分成两组,两人一台开始磨面。徐师傅解释道:手工磨出的面比较细,有劲道,能够和糖稀充分融合,所以我们不采用电动磨面机。

磨好的面粉倒进锅里来回翻炒,一口大铁锅一次能炒三十来斤的面粉。燃料是金牛山上的松柴,年初就备下的,经过炎炎夏日的暴晒和秋季南风的熏吹,特别干燥,火头很旺。我们在炒熟的面粉香气里,还能闻到一种松树枝丫燃烧时特有的清香。徐师傅告诉我们,炒面时火候掌握很重要,要炒熟,但不能炒焦,保证面粉炒熟了还是洁白无瑕。就这一项,不耐下心来学上一两年是不成的。

就在我们咂舌的时候,徐师傅已经开始熬制糯米糖稀。他多年以来一直坚持用传统的糖化方法熬糖稀,将提前蒸熟的糯米饭与锤碎的麦芽拌匀,兑上滚开水,不断地搅拌麦芽饭。麦芽中特有的糖化酶,是十分给力的糖化剂,能够将糯米里的淀粉有效溶解,融合成水做的甜味。再把浸水的麦芽饭放在布袋里挤下甜水来,放在锅里小火慢慢熬。甜水渐渐变稠,直到用筷子蘸也不会往下滴,糯米糖稀才算熬成。

糖稀熬好了,紧接着就要焙糖丝。徐师傅把熬好的糖稀趁热放进容量五十多斤的大缸里,抬到灶台上焙烧,用木掀不断地翻捣,整个焙烧过程则需要三十五分钟。一个人不停地翻捣糖稀,最多也只能坚持三五分钟左右,这就需要师傅们轮番上阵。要想把糖稀从水状变成稠糊形态,放在桌子上不摊不淌,才算焙烧成功。

与此同时,那边的师傅们正在制馅,糖馅的主要原料是红糖和黑芝麻。通常是两个师傅紧密配合,一人先把红糖放进锅里慢炒,另一人在锅边观看火候变化,待红糖溶化成稠糊状时,立刻把芝麻倒进去,再放进上等的辅料,如红丝、绿丝、冰糖、青桔、核桃、花生、桂花等,香喷喷的馅料就做成了。

徐师傅正和另一位师傅抄糖稀和放面粉,他把焙好的糖稀盛起来,堆放在已铺好面粉的大木板上,小心而又娴熟地用抄手把滚烫的糖稀分成若干份,堆成甜瓜一样大小,闪亮着诱人的光泽。均匀拌上面粉后的糖稀,变成了烫手的糖饴疙瘩,紧接着,就要进行手工制作金牛大扁糖最重要的工序,即甩糖饴和拽糖饴两个环节。

甩糖饴很费力气,只见他们不停地用力,把糖饴甩在特制的木架上,动作迅速而又稳定,一抻一甩,循环往复。远远看着,条索状的糖饴就像一条条面龙,不停地盘旋回绕在木柱上。

把甩好的糖饴聚成团放在桌上,宛如澡盘大小,六个师傅一起挤压揣打,排挤出糖饴里的气泡。大约一盏茶功夫,徐师傅把糖饴摊成薄皮状,接着放上所有备好的馅料,其他人迅速把四边撩起来包好馅料,包成一个巨大的“糖饺子”。这时,徐师傅用烧热的火刀在“糖饺子”的接口处封口,厂房里弥漫着焦糖的香味。

三十六斤馅料,直径近一米的糖皮,需要合六个师傅之力,默契配合,才能稳妥将大“糖饺子”包起来。但是,要想从一个“大糖饺子”变成手指状的夹心糖条,还要经历一场别开生面的拔河比赛——拽糖饴。只见两个师傅手控大“糖饺子”两端,稳妥牵拽,越拽越长。徐师傅说,拽糖饴时需要用力均匀,不缓不急,这样才能保证大扁糖馅料充足不走样。

糖饴条拽好后,徐师傅再次拿起火刀,将细如手指的长条切成长十公分左右的小段。这个时候,大扁糖还只是个半成品,接下来还要为大扁糖的出炉做最后的工序。那边的大铁锅里盛放着炒好的白芝麻,师傅们动作轻柔地把一块块糖段放进去,滚满了芝麻,在蒸笼上进行一次酣畅淋漓的汗蒸。出笼的大扁糖放进簸箕里,待冷却后包装好,金牛大扁糖就制成了。而我们也和徐师傅他们一样,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

徐师傅说,他和父亲学做金牛大扁糖,每一个工序他都一遍一遍看,又一遍一遍练习,才学会的。这些年,他已经做了数十万斤金牛大扁糖,可是每一次炒面、熬糖稀、甩糖稀面条的时候,他依然是近乎虔诚的,甚至是有一丝激动的。为什么会这种感觉,不善言辞的他说不上来。

或许,是因为他在挥汗如雨的付出时,感受到了一种手工劳作的庄严,一种传承祖辈智慧的神圣吧?制作大扁糖的过程,似乎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劳动,倒像是在表演一场有关祖先的智慧和审美的戏剧,那全过程中充满了传统文化的审美和价值判断。

这样一种参与了生命艺术的劳作,应该有一束光照在他们做出的食物上。而这些经历过时间的沉淀和手工匠人的热爱所做出来的食物,还应该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和美好记忆。

徐师傅又有些悲观。因为他知道,手工制作对人的技术要求极高,像他这样年纪的老工匠已经越来越少了,他们的体力也越来越差了,很是担心后继无人。因为是手工制作的食品,自然也不会有太多的利润。他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定价,自己做的金牛大扁糖该卖多少钱。若是价格高了,人家不买,也没意思;太便宜了呢,没有赚头,那他也不能做亏本的生意。徐师傅的困境,何尝不是乡村手艺人的集体困境呢?

徐师傅的大扁糖生产作坊,和许多老字号的非物质文化传承手艺一样,都是一个有着传统文化意识的乡村能人对自己过往乡村生活的坚守。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他们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城市和乡村更多地相互关联起来,至少,在乡村留下更多不能忘却的古老“技艺”以及一代代人的传承和记忆。

包装好了的金牛大扁糖,堆放在一起,像极了一首乡村音乐,不时唤醒人们的乡愁记忆。乡愁是难以描述的。它可能是具体的村庄、老屋、小路、炊烟、家乡方言以及方言中更加细微的腔调,是夏日夜晚竹床上的凉风,是雨夜里庄稼生长的细节,是泥泞里躲藏的趣味,是父亲抽的旱烟袋和母亲纳的鞋底儿。

更多时候,乡愁可能是小时候爱吃的食物,具体到母亲用擀面杖做的一碗手工面,走村串乡的老手艺人用古老的机器爆的玉米花,远方的亲戚带来的一份大扁糖,都充满了人间的烟火。

就在金牛大扁糖的香气里,我似乎回到了童年的村庄,有乡村露天电影的呼叫声,有村前沟渠里那清澈的潺潺的河水流动声,有夏天树上的蝉鸣和人们收割稻子时的热闹,还有院落里袅袅升起的炊烟……

出品:庐江县融媒体中心

原标题:《大扁糖里的烟火乡愁》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95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