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光核桃 > 光核桃种类 > > 木城摘帽记

木城摘帽记

2023/4/7 来源:不详

龙陵县 的少数民族边境乡——

木城“摘帽”记

木城傈僳族群众欢庆阔时节侯立鹏摄

深度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怎样打赢脱贫攻坚战,政策举措如何扶到点子上,产业怎么选,发展难题如何解,贫困人口怎么帮?龙陵县木城乡用苦干加实干作出了回答。

与缅甸一江之隔的木城彝族傈僳族乡辖5个村(社区)、44个自然村51个村民小组户人,其中,彝族、傈僳族人口人,占总人口的43.04%。年3月被认定为深度贫困乡,共有4个贫困村,其中,深度贫困村3个,全乡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年底累计脱贫出列4个贫困村、脱贫退出户人,贫困发生率降为1.59%。

产业带动增强“造血”功能

干什么行当挣钱?年过30的傈僳族农民余贵龙纠结了多年。他生活在乌木寨村桦桃林寨,与母亲相依为命。桦桃林寨山高坡陡,少雨干旱,地瘠人穷。母子俩种了5亩地,咋弄都不见钱:“前些年种过甘蔗、木薯,浇水跟不上。种过烤烟,产量也上不来。没办法只能种玉米,一亩收三、四百斤。”守着穷山沟,过着苦日子。“我30多岁了还娶不到媳妇,我急,母亲比我还急。去年在政府扶贫资金的支持下养殖生猪5头,在李红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寄存’能繁母猪1头,并由合作社提供养殖技术、疫病防治、产品收购配套服务,出栏生猪5头,收入1.2万多元,加上我打零工收入,全家有3万多元的收益,摘去了穷帽子,我也娶了新娘子,过上了好日子。”余贵龙信心满满地说。

什么产业能脱贫?这也是木城乡面临的难题。条件差、基础弱,这样的资源禀赋怎么发展产业?按照把贫困户吸纳进产业,把产业包装成项目的思路,木城乡大打产业牌,不断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党支部+新经济组织+农户”等模式,帮助贫困户从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中增加收入。围绕“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个村有1至2项主导产业,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每户至少参与1项持续稳定的增收产业、加入一个合作组织”的目标,不断完善产业规划和帮扶措施,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增收。全乡共投入产业扶贫资金.54万元,涉及28个扶贫产业项目,其中建档立卡户享受产业扶持资金.98万元、户均.66元。

探索出10条稳增收路径,即:产业规划扶持、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带动、新经营主体带动、土地流转、生态扶贫、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扶持自主创业、开发乡村公共服务岗位,形成村村有支柱产业,每个产业有1至3户龙头企业(大户)担纲开发,户户有增收门路的产业脱贫格局,构建起群众跟着党员走,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产业扶贫模式,广大群众增收不愁,脱贫有奔头。

全乡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4万亩、茶叶采摘面积亩、甘蔗收榨面积亩、烤烟亩、香料烟亩,生猪出栏7.04万头,黄山羊出栏5.23万只。着力培植中华蜜蜂和肉牛产业,发展中华蜜蜂余巢、肉牛1.23万头,实现年产值.4万元,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户,有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木城社区致富能手李红牵头成立了龙陵县李红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寄存”代养、“保姆式”分散养殖两种形式,扶持群众发展生猪养殖业增加收入,即:贫困户将能繁母猪寄存到合作社代养,母猪所有权属寄存户,每头能繁母猪合作社每年给寄存户一头30市斤以上的仔猪,实现“送母还子”增加收入;由合作社提供给村民优良生猪,实行养殖技术、疫病防治、饲料供给、产品包收购“保姆式”配套服务,结为利益共同体,抱团取暖闯市场。参与“寄存”代养的5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获得“送母还子”仔猪余头;参与“保姆式”分散养殖的户贫困户,实现产值余万元。这一模式已覆盖木城乡,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

产业变“钱景”。全乡各族群众已享受到骨干产业带来的“红利”,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增幅10%,高于全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0.5%。

智志同扶念好致富经

天空刚泛起鱼肚白,老杨便下地干活了,“玉米地里除草松土得赶早,这段时间气候热,晚了气温就上来了。”等村民们三三两两到地里,老杨身后已薅铲了两畦玉米苗。“老杨,上工早啊,干活也麻利多了!”大家纷纷夸赞,“老杨真是变了!以前,人家干活他东游西逛,村民劳动他睡觉。”年过50的杨兴伦,游手好闲,时间一久成了“贫困户”,一家4口人日子过得紧巴巴。

木城社区党总支书记明正武说:“全社区像老杨这样的有几人,肯定脱不了贫,治贫先治懒,要志智同扶抖擞抖擞他们的精气神,树立起脱贫致富的信心。”于是,量身定制,一人一策为他们制定了脱贫计划,把老杨介绍到建筑工地打工,帮助他家养殖了2头能繁母猪,种了粮经作物,拓宽了增收路子,去年全家从贫困中出列。

长远稳定脱贫的根本在于贫困户本身,如何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单靠输血式扶贫远远不够,还需要思想上扶志,能力上扶智,产业上扶实,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木城乡把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提高发展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提高脱贫的稳定性,减少返贫。

同时,木城乡在脱贫攻坚中瞄准贫困问题最突出村寨、群体和环节,补齐短板,消除死角。对因病致贫人群,全面落实健康扶贫政策举措,纳入大病、慢性病分类施策救助。对易地扶贫搬迁户,重点解决搬迁户的生计、就业、教育等问题,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子女就读大专院校给予资金补助和助学贷款帮扶。产业扶贫重点放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贫困户参与机制和收益机制,让贫困户干得了、长技能、能长富。

扶贫先扶志,有志好脱贫。花椒村坪子寨彝族农民郭新海一家5人,年过70的父亲,两个孩子一个上高中一个读初中,郭新海腰椎手术后不能干重活,全家的生活重担压在郭新海妻子肩上。驻村扶贫工作队多次到郭新海家鼓劲助其树立脱贫信心,老郭的妻子说:“人生没有跨不过的沟坎,再困难我也要把这个家支撑下去,把两个孩子供到大学(专)毕业,尽到父母的责任。”工作队为他家制定了增收计划,协调了扶持资金,指定村农科员重点帮扶他家,种植了4.2亩香料烟,养殖能繁母猪3头、肉牛2头,去年出栏生猪23头、肉牛1头,香料烟收入1.7万元,全家总收入5.4万余元,摘去了贫困帽。

乡党委书记刘勇说:“扶贫先扶志与智。让农民掌握致富技能就是授之以渔,要启发农民的思想,让他们树立脱贫的信心,有战胜困难的勇气,让他们的后代不因贫困失去受教育的机会,这样扶起来送一程,才可能让他们彻底摆脱代际贫困。”

越是深度贫困地区,越缺少有实力的市场主体。实施产业扶贫,关键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支持有潜力、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依托康丰糖业、烟草、云南东方皓月等企业发展甘蔗、“两烟”、肉牛等产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28个,重点发展生猪、黄山羊、咖啡、坚果等特色产业,吸纳0多户农民加入产业链上,拓宽了增收路子。

肢残的杨金林是花椒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全家3口人,父母亲年过60,全家耕种着几亩土地,身残志不残的杨金林总觉得来钱慢。杨金林看好养牛这行当,打定主意办一个肉牛养殖场。在村“两委”和乡佳农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支持下,获得建档立卡贫困户养牛专项扶持资金支持,建起了牛圈、青贮池,种植了3亩优质牧草,养殖肉牛18头,去年出栏5头,收入6万余元。“牛有合作社包收购,吃下了‘定心丸’,咱要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今年争取出栏8头肉牛挣10万元。”说起养牛脱贫致富,杨金林一脸自豪。

凝心聚力共谋小康路

“国家政策暖民心,资金扶贫到农村;易地搬迁建新家,安居乐业多舒心。国家扶持民努力,共建文明新农村……”这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顺口溜”,是木城乡乌木寨村马鹿塘移民新村年过70的傈僳族村民胡万才,在亲身经历了易地搬迁扶贫,目睹傈僳山寨翻天覆地变化后,潜心创作的,并配上打歌调在傈僳山寨传唱。这首“顺口溜”唱出了广大移民的心声。木城乡共投入资金.12万元,实施了2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和16个分散安置点,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搬迁移民户已经全部入住,开始了新生活。

初夏时节,沐浴着淡淡的江雾走进花椒村坪子寨,一条盘山而上长余米、宽3.5米水泥浇筑的村庄道路将依山而建的农家小院连结,一幢幢白墙黛瓦的农家小院里卫生厨、厕、圈布局规范,人畜分离;自来水、有线电视、网络入户,屋顶上一个个太阳能热水器在阳光下闪烁着银光;环院绕宅的桃、李、芒果树果实挂满了枝头,到处张扬着生机与活力。

时值中午,走进村民郭国苍家,年过40的郭国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全家6口人三代同堂,在政府扶贫政策的扶持下,种了30多亩甘蔗、5亩烤烟、7亩茶,饲养着40多只(头)猪、牛,去年全家收入10万余元。建盖了一正两厢的大宅院,修建了装有太阳能的洗澡间;宽敞的堂屋里沙发、彩电、音响一应俱全,厢房里安装着碾米机、粉碎机和磨面机,院子里停放着2辆摩托和1台旋耕机,厨房里挂着火腿、腊肉、牛干巴,粮囤里盛满了玉米、稻谷。说起脱贫攻坚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的实惠,郭国苍年过70的父亲感慨地说:“过去住的是杈杈房,走的是泥土路,喝的是牛滚塘水,一年只有半年粮,寨里的姑娘争着向外找婆家,小伙子难娶媳妇;现在走的是水泥路,喝的是自来水,吃的是白米饭,顿顿饭油荤不断,每晚到文化广场里弹弦打歌,江对面(指缅甸)的姑娘争着到我们这里找婆家哩。”他的皱纹里绽开幸福与惬意。

村党总支书记罗忠和介绍:“坪子寨是一个有32户人的彝族香堂人村寨,交通闭塞,生存环境恶劣,仅有一条山路通向山外,多年来过的是‘隔山能对话,相会走半天;吃水如吃粮,半年有水半年荒’的生活。通过近几年新农村建设和脱贫攻坚工程的实施,坪子寨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取得较大发展,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培植起粮、蔗、烟、畜为主的骨干产业,有了稳定的增收门路。去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1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作为少数民族边境乡,木城乡历届党委、政府都把民生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紧紧把握边疆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谐共荣的方向,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投入到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公益事业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各民族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总投资万元的马鹿塘移民新村,主要把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受地质灾害威胁、距集市较远的马鹿塘45户傈僳族村民搬迁到位于乌木寨村域内龙(陵)木(城)公路旁定居定耕,按照傈僳族民俗村规划由政府统建,每户占地面积平方米、一户一院,房屋为一正一厢砖木结构,凸显傈僳族民居特色;建成了占地1平方米的民族文化广场、傈僳族非遗文化展室、民族文化墙。陀螺竞技场、固定刀杆、水景景观池,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和景观灯。实现了水、电、路、网、电视“五通”,修建了卫生厨、厕、圈和沼气池(污水处理),实现了人畜分离;每户移民都种植了核桃、烤烟、茶叶,养殖了猪、牛、羊,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走上了移得来、稳得住、能致富的路子。

基础设施改善后,马鹿塘党支部着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制定了村规民约,聘请了8位退休公职人员和寨中长者组成“新乡贤”议事会,参与寨务民主管理。议事会下设红白理事组、村民议事组、民事纠纷调解组、道德评议组、禁毒禁赌组,根据个人专长担当职责,定期参加村民议事会,为村庄建设出谋划策。同时,在全寨开通了“”十户联防、QQ群、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41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