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是否真实马未都先生的论据站不住

2023/11/8 来源:不详

北京治酒渣鼻的医院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8590068.html

曾经看过一档节目,是马未都先生从文物角度质疑司马光砸缸的历史真实性,结果以一句当时烧造不出这么大缸的理由,让北大历史系赵冬梅教授无言以对。

司马光砸缸

对此,我只能哈哈!!!堂堂北大历史系教授只会讲些书本历史知识,让一能言善辩的研究了一点文物的老头给唬住了。马未都先生的论据主要就是一点:北宋时代没有烧造一米口径大缸的技术,目前考古界亦未发现存世这么大的容器。乍一听,着实有些道理。深入分析,马先生的立论站不住脚。第一,史书记载的是瓮,只是到了年以后,白活文才叫的司马光砸缸。第二,宋代无技术造缸,我认可,但造大水瓮的技术是有的。因为,唐代时期就有了“请君入瓮"的成语故事。大人都可蹲进去,何况一小屁孩?第三,马先生说没有发现存世一米高的大容器。但没发现不代表没有。因为,古代无人把这么大的实用器当文物,这东西大了就容易破,加之后来明清时期有了烧造缸的技术,几百年不再烧造大瓮,该破的也破没了,一般也没人用来陪葬,所以我们看不到了。以上三点说明,马先生的立论不成立,无法否定司马光砸缸的历史真实性。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用马先生的所谓方法,显然无法证伪。那究竟还有没有真相呢?有的。可以结合历史脉络用逻辑推理出一个最接近历史的真像。

论证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与这一故事相关的历史资料。

第一,这一故事最早记载于北宋僧人惠洪所著《冷斋夜话》,从惠洪的生平(公元—)来看,其书成书年代应在司马光先生(—)去世后。

第二,司马光先生是传统的儒家文化的坚守者,堪称典范,是正直的代表。其与王安石(—)为政敌却又是生活中的朋友。由此更可证明他们确实都是光明磊落的君子,自我要求极严。司马光儿时和姐姐上山玩,捡到带皮的核桃,姐姐怎么都打不开,但司马光请山里大人指点,用热水煮后剥了外皮,并以此炫耀,后被父亲批评。此事被司马光记在纸上挂于书房,当作警世语录挂了一辈子。

明白了这些后,我们就可以大胆推论了。

首先,砸缸的故事只可能出现于司马光先生去世后,假如其生前就有此故事流传,想必正直的司马先生会做出澄清。有人可能会说,这就是真事,司马先生没必要说啊?但以司马先生君子作风,为人秉性分析,至少会谦虚的提一句:一点小事,过誉了。但司马先生只字未提,逻辑推论此故事应在其逝后。

另外,司马光相对来说,思想传统保守,而王安石相对思想开放、敢想敢为、勇于较真。如果生前就有此故事流传,爱较真的王安石不可能不调查,何况后来罢官后又没啥事可做。假的话,王安石就不会与其做朋友。真的话,按有些书上所说流传甚广,想必王安石会有所言。但王安石对此事亦只字未提,再次证明此故事流传于他们逝后。

司马墓

由此,我可以非常明确的证明一点:此故事流传开来是在司马光先生逝去后。

从有些资料分析,这个故事应是司马光幼时的玩伴一个叫上官尚光的人宣传出去的,而且河南光县上官家谱有记载,另还建有一感恩亭。面上看好像也真,但分析又有问题:一个是,司马光出生于河南光县不假,但书上说砸缸在他7岁时,这时的司马光父亲司马温已到洛阳任职,而且有书记载就是发生在洛阳。问题来了,上官尚光难不成恰好那时也去了洛阳?二个是,上官后人说其任过宋代丞相,可正史没有记载,更无法查到其生卒年月,不可思议。家谱是上官后人写的,傍上司马光一代大儒谁都乐意。

事实已经非常清楚,绝不是马未都先生那样的牵强证明方法,太不靠谱。其实,司马光先生儿时砸没砸缸不重要,重要的是后人为一代大儒的人品、学识、才华所感动,按照传统思维歌颂他、赞美他,都愿意相信这是真的。

历史可以还原真相,但不容亵渎!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64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