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风俗折射出人们心中最普遍的心愿,对

2023/2/13 来源:不详

端午节这天,陇上许多人家都在街门或房门上插菖蒲、艾草或青柳。据说,这种风俗是取“清龙艾虎”之意,以菖蒲象征龙,以艾草象征虎。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以菖蒲象征剑,以艾草象征人(或虎)。这种风俗起源很早。《荆楚岁时记》有这样的记载:“五月五日采艾,悬门户上,以驱毒气。”在端午节挂艾叶、菖蒲,以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纸小虎,贴以艾叶,称为艾虎。过去到端午节,妇女们争相佩戴,以辟邪驱瘴。

关于菖蒲和艾草,还有这么一个民间传说:唐朝黄巢在五月初五这天率领农民军在祥梅寺起义,起义时传密令叫农民在门外插悬蒲艾为记,起义农民一看到这两件东西,就知道是自己人。后来黄巢起义失败了,人民以这件事纪念黄巢就成为风俗了。现在的陇上,不论城乡都还有端午节在门上插艾的习俗。在农村人们早早地就到野外采来带露的艾条,挂在大门的门楣上。而在城市端午清晨,街头巷尾,一捆捆、一束束灰叶嫩枝的艾,招引来群群顾客,不一会儿,就卖个精光。这天,讲究的人家都得在门上、床头放几枝艾,或把干艾叶点燃,以艾烟熏室。

艾在端午节受到人们如此的欢迎,除了上面说到的象征意义之外,恐怕与它的药用价值也有一些关系。艾,又称“家艾”,“艾”,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叶含芳香油,揉之有香气,可作调香原料。它具有治多种疾病的功效,又是灸病的主要原料,所以又称“医草”、“灸草”。《孟子离娄》:“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这说明在三千年前,艾已用于医病。

插艾为何成为端午的习俗?一是艾到五月已成熟,这时疗效成分已达饱和,药用价值最高;二是种种传说也为“端午艾”涂上了神秘的色彩。农历五月,进入了炎热季节,也是疫病容易发生的时节。艾柳与端午节结缘,反映了人们祛病免灾的心愿。

“粽子”一名来于南方。粽,从米从宗,因它用芦叶包黍米形似尖角,很像心形的棕桐树叶,故名“粽”。在此之前叫角黍、黏黍。《风俗通义》记载,古时吃粽子并不在端午这天,粽子是民间普通食品的一种。人们外出劳动为了不误时间和方便,就把煮熟的米用芦叶包起来或装人竹筒带到工地、田间去吃,一是方便,二是保持水分,不易干燥,所以古时又称“筒粽”。关于端午吃粽子的传说很多,比较普遍的是祭奠屈原的传说。

据续齐谐记记载:屈原在五月五投人泪罗江,楚国人民哀悼他,到这天就用竹筒装米,投人水里来祭他。到汉代,有人梦见屈原,屈原说:承蒙你们年年祭奠我,我很感激,可是每年大家投在水中的祭米都被蛟龙抢吃了。希望以后你们能用棟树叶把竹筒塞好,外面用彩线缠起来,因为蛟龙怕这些东西。这种条物流传到后世,就成为粽子,民间吃粽子的习俗也从此传开了。

后来吃的粽子,用五色丝包的没有了,楝叶也改为苇叶,在南方也有用竹叶包的。粽子种类也越来越多,以形状分有角粽、菱粽、筒棕等;以馅分有枣粽、豆沙粽、白糖棕、蜂蜜粽、火腿粽等。甘肃人吃粽子,有以本地产的色黄粒小而味略带甜的黏米为原料的,也有以糯米为原料的;有用苇叶(庆阳称竿子)包成三角形蒸熟食用的,也有做成散黏米饭的(称晶糕)。用苇叶包的有糯米拌枸杞的“雪映红梅”,有拌以杏仁、核桃仁、花生仁的“三仁米糕”,还有五香糕、八宝糕等。煮熟的粽子,色、香、形俱美,食用时将粽子人于糖稀(当地用麦芽发酵做成)或蜂蜜中,一眼望去,白如雪,黄如金,红如丹,不曾动箸,馋欲滴。这粽子,除过自食外,还在走亲访友时互相馈送,以祝节日快乐。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33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