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舟学堂的艺术乡建实验手记

2022/9/29 来源:不详

这里的艺术,不仅是孩子们的艺术作品,也不仅是节庆的艺术效果,让一个地方的孩子们拥有美好的童年,让一个村庄的人们以某种美好的形式产生更美好的链接,让一个古村落再生出更美好的地方文化,这些,不就是鲜活的艺术吗?

文/李健

湖南省会同县官舟古村,是一个位于湘西南的村落。这里文化底蕴深厚,曾经林立“功名桅杆”,这是科举时代用以示荣耀和激励后人读书出仕的艺术装置。

官舟村充分演绎着中国乡村“耕读传家”文化传统,明清建村以来,当地尊崇读书人,热衷教育事业,培养了一代代文人和官员,成就了曾显赫一时的“官舟府”。

“功名桅杆”

在城市化的时代进程中,官舟村跟中国其它乡村一样,逐渐“空心化”:优秀人才通过考学这一途径离乡高就,青壮劳动力普遍外出打工,村庄的文化传承停滞,一众留守儿童在不良风气影响下,愈发欠缺向学的动力,他们对未来的预期,更多是对务工父辈的模仿……

官舟籍青年作家胡慧玲、青年画家胡熙,在返乡探亲之际,痛感于官舟孩子们的糟糕学业,不约而同地想为这群孩子做点什么。

与熙熙老师谈村中教育现状于氏族长讲述村中现状

胡熙零一年考学到北京,大学毕业后,从事了十几年的差生强化教育工作,帮助很多差生考上了大学,对差生教育很有经验。回家探亲期间,他惊愕地发现侄儿们的问题,对家乡教育产生强烈的责任感。于是,胡熙把家搬回来,决定尝试一个冒险实验。

胡熙不仅是艺术家,也是篮球高手,在会同县颇有名气。回到家乡,他建立了一个免费的篮球培训班,让那些问题少年来学打球。也许篮球比收保护费好玩,厌学的孩子们开始习惯“规矩”,胡熙用运动让孩子们进入了“学习”的状态:遵守规则,能吃苦,懂得配合,理解战术,尊重伙伴……这些功课做好了,文化学习也就没那么难了。

胡熙跟学校教师不一样,他有篮球达人的魅力,也会揍人,但他更懂得理解问题少年,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除了用运动改变学生的生活、学习习惯,他还花钱邀请教练来村里支教,也把做初中升学培训的太太请回来辅导孩子的文化,他想让孩子们看到希望,看到读书的前途。

熙熙老师酿制的“冠军”葡萄酒

现在,他的侄子们面貌一新,球技大有长进,也不再胡作非为了。经过两年打造,团河小学篮球队水平得到极大提升,不断击败各校强敌,俨然回到了二十年前团河篮球的巅峰时期。

胡熙真诚地说,他给自己三年时间,哪怕亏钱也要坚持办这个篮球队,也许不是每个孩子都能从事职业的篮球工作,但是可以争取一些特长生的机会,况且,孩子一旦建立了学习的规矩,他就要督促孩子们学习文化,让只能考十几分的孩子能拿到正常的成绩,这样就能带动更多家乡的孩子走上正道,考上大学。

二十年前,本地篮球活动非常热闹,有非常活跃的篮球文化。二十年后,在返乡教书的老篮球高手带动下,沉寂多年的山村篮球热又被点燃了。而这,却是恢复乡村读书文脉的一个契机。

熙熙老师在指导小球员

官舟村曾经有很多学堂,也有丰富的乡村文化生活。胡慧玲回忆自己的童年,没有电视、电子游戏的干扰,在老辈人的言传身教中,她学会做“花醮粑”,可以吃到各种手作的美食,过年的时候,在胡家祠堂里可以看戏,还有舞龙舞狮队和神秘的“傩戏”队伍来家里表演。胡慧玲自小沉浸其中,并为之对故乡产生深刻依恋和缅怀,童年所经历的一切,至今滋养着她的精神世界。

可是,随着人口外流,故乡越发孤寂,曾经丰富的乡村文化生活逐渐湮没。官舟村的留守儿童们,仿佛在一片废墟上成长。而外出的人们,也仿佛失去了地心引力,在异地孤独地漂浮。

官舟村读书、玩耍的孩子

作为广州美术学院在会同开展公益教育活动的合作伙伴,胡慧玲邀请我所指导的届广美毕业设计小组来到官舟,开始尝试教育创新实验。

年12月,广美毕设团队来到官舟,当地老人们张挂横幅,热烈欢迎。迎接队伍的是退休老书记,于家宗族族长于立,以及一起筹建于家宗祠的老人们。

官舟村考察

于家是官舟一大宗族,家谱记载其始祖为北宋时期邵阳军事统领,明代又涌现出兵部尚书于谦这样赫赫有名的英雄。这是于家人自豪所在,极大地团结和凝聚着族人,当宗祠重建热潮兴起,于氏宗亲很快就募集重资,完成了衰败多年的祠堂修复工作。

官舟于氏祠堂于年重新开放,于家人重新树立族规,希望用更人性的伦理规则来影响族内子弟。我们在祠堂参观,恰好有一户人家提着公鸡来上香,添丁的好事首当感恩,并向祖先报告,让新生儿能获得家族神灵的祝福与庇佑。家族,确是中国人归属感所在,也是中国文化的出发点。

于氏宗祠

官舟古村,坐落于鹰嘴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原始森林里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梅山派猎户传人于自强老先生,虽然因为政府禁猎,不能再打“猫猪”(野兽的统称)了,但是他向我们描述了古老神秘的梅山狩猎文化,在他的故事里,猎人可以通过痕迹判断动物踪迹,但是猎物不能随意捕杀,人跟自然有神奇的关联,猎人要敬畏自然,也可以通过感应来与自然沟通……

官舟村处在自然保护区原始森林包围的河谷盆地,有着美轮美奂的天光山色。在胡慧玲和胡熙这一代人的回忆里,官舟是如此美丽,村里曾遍布古树,那些宛如魔法世界里的古树,撑起了他们一整个童年回忆。可惜因为各种原因,现在村里古树只剩下少数几株了。

官舟村周边的山坡上,有一些古民居遗址,当地人常挖掘出古代的瓷器残片。老人说那是苗人的寨子,自从汉人移民到来,苗族村寨就逐渐消失了。也许,他们与汉族人融合,也许搬迁到了更远的地方。这里的孩子们也是大山的孩子,他们从小跟随父母在鹰嘴界各处玩耍、劳动。哪里有山核桃,哪里有“猫猪”,他们小小年纪就了然于胸。这些知识,城里小孩从不具备。可是,山里小孩却无法因此获得尊严,当然也无法把内化的生活知识转变成显在的,可考评的“素质”。这对山区孩子,乃至整个乡村孩子的成长,是不公平的。

官舟村村貌

官舟的老人们在筹划官舟文化旅游,他们的想法是弘扬“官舟府”的光荣历史,顺便把乡村文旅做起来,他们真诚地希望我们团队能帮忙策划这件事。

经过考察和思考,我调整了老人家们的初步思路。因为,文旅工作,基础在于文化工作,而村庄的文化工作,就很难用产业思维来考虑。

我认为:

教育,是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抓手。

乡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村庄文化能否传续的核心。

于是,广美毕设团队与胡慧玲、胡熙等青年乡贤取得共识,采取了一条出乎老人们意料之外的乡建路线——留守儿童素质教育。

官舟学堂图书角——“读书岛”

我们打算做一个公益教育机构:官舟学堂,以向曾经遍布古村的私塾学堂致敬。官舟学堂的师资,来源就是所有官舟出去的优秀人才。如胡慧玲、胡熙这样的教育工作者,还有企业家、非遗传人、各行各业的专家。值得强调的是,乡村里的劳动技术能手,也是我们重要的师资来源。比如种葡萄的专家,他们的技术源自生物学、气候学等多种学科,并应用于在地生产,这些鲜活的地方知识,能为孩子提供极佳的探索式学习内容,比纸上教学更有价值。

虽然官舟文化基于儒家“读书做官”的传统,但在当代价值体系里,我们应该与时俱进,把不甘平庸的工作者们,都视为孩子们的学习榜样。如此开拓孩子们的眼界,给乡村儿童建立一个健康的、务实的和丰满的世界观和教育观。

为了增强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我们特意采取“卡通”、“童话”的艺术手段,对官舟学堂的教育工作予以包装。

官舟孩子卡通人设

确实,孩子们一开始对学习是无感的,尤其是不了解的所谓课外教育,导致一开始,广美毕业设计团队无法与孩子们建立良性沟通。但随着“梦想精灵”这个活动展开,看到小伙伴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梦想精灵”卡通形象,孩子们一个个都凑了近来,他们借机表达兴趣,让远方的父母能看到自己内心,并用一个专属的符号不断确定自己对未来的憧憬。

对于较少接触到父母,更难与之倾诉内心的留守儿童来说,这点弥足珍贵。

因为疫情影响,广美师生不能亲临现场,依靠的是当地的青年乡贤现场操作,以及他们所号召的大学生和乡亲们帮忙。所以,这次活动从一开始,就是本地人为主导的。

三月到五月期间,官舟学堂先后开展了口述历史写作课、官舟八景摄影课、诗歌课、美术课等课程教学,连中科院会同森林生态站的科学家,也特意赶来为孩子授课,普及植物学知识。这些课与照本宣科的学校课程是那么不同,孩子们一下就爱上了。

采访读书人活动记录

出乎意料的是,孩子们的摄影作品、诗歌作品都极有灵气,大人们看到后,惊讶得下巴都掉下来了。孩子们自己也很得意,当作品能被隆重展出,孩子们会骄傲地告诉观众,他的作品是哪个。

孩子们的诗歌、摄影作品

官舟孩子们很单纯,一旦热情被点燃,他们就像找到了久违的父母,会依恋这些无私付出的良师。当我五月九日赶到官舟筹备“游神节”,孩子们下课后纷纷自愿赶来帮忙,他们进教室第一句话就是:“胡(慧玲)老师来了吗?”,温柔的女老师像他们的妈妈,让留守儿童们感觉到了爱的温暖。

胡老师指导孩子们的诗歌

“游神节”是官舟学堂策划的,所谓“游”,源自民间巡游展示的习俗,所谓“神”,特指不甘平庸的工作者(戏称“大神”)。“游神节”是以教育为主题的新民俗活动,是让孩子、家长与老师们一起欢聚,表达对老师们的感激和尊重的仪式。这一天设定在每年的五月,在湘西南地区,此时段有个叫“开秧门”的传统节庆,是为庆贺新的一季“稻作”开始,以祈愿风调雨顺和获得丰收。我们选择这个时段召开“游神节”,一是因为“育秧”与“育人”主题呼应,一是为倡导重视劳动的乡村教育新价值观。

“游神节”现场及官舟八景

无形中,籍这“官舟学堂”,我们在重塑官舟古村的教育观念和文化观念。在乡村振兴的历史潮流中,乡村文明如何与城市文明、工业文明相处,如何完善建全自身的价值体系,这是基础性的命题。对此,教育也许能起到某种重要作用。

“游神节”的准备工作很琐碎,幸得孩子们积极帮手,他们听话懂事,对老师非常尊重,通过分工合作,把杂乱的现场打理得井井有条,体现出了乡村孩子与城里孩子不同的比较优势。

帮忙布置现场的孩子们

这些孩子个个活泼大方,一旦有了属于自己的“学堂”,他们就成了主人,眼睛里都有了光彩。作为主人,他们理所应当地承担起重要工作。“游神节”当天,我让他们八点集合,他们很多七点就到了。孩子们心念念地想扮演第一届“游神使者”,披着漂亮红斗篷,端着红灯笼,走村串巷,邀请各路导师、嘉宾。在官舟古村百年历史上,这样的场面可能也是头一遭吧。

“官舟信使”邀请达人、长者参加活动

在乡贤们的推动下,“官舟学堂”很快的得到了会同县政协、会同县图书馆等单位的支持,团河镇政府和官舟村村委也表示积极支持。村长亲自指挥挖机,在官舟村中间的河道上搭建了一个小型的石墩桥,解决了困扰多年过河不便的问题。

村长指导搭建石礅桥

原本观望的村里大人,慢慢感知到孩子们的改变和村庄的改变。“游神节”当天,消失很久的舞狮队来了,在家的老人们来了,远方的家长们,也通过互联网了解孩子们的表现。很快,一些人主动给胡慧玲转钱,作为对“官舟学堂”的资助。还有一些人,主动提出前往官舟义务教学……官舟学堂凝聚的越来越多的乡情,正如挂在门口的红灯笼,在散发着暖心的光明。

官舟舞狮传人quot;荣誉灯笼quot;

“官舟学堂”的营建,是我探究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一次尝试。这里的艺术,不仅是孩子们的艺术作品,也不仅是节庆的艺术效果,让一个地方的孩子们拥有美好的童年,让一个村庄的人们以某种美好的形式产生更美好的链接,让一个古村落再生出更美好的地方文化,这些,不就是鲜活的艺术吗?

这样的艺术乡建,这样的社会组织,也许将更好地带动官舟古村走向振兴。

谨以此文,向所有关心官舟艺术乡建事业的朋友们致谢,向义务帮忙的会同县三中毕业的大学生们致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18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