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宁夏行启动,看全国媒体记者大V
2022/8/9 来源:不详喜迎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
第十四届全国网络媒体宁夏行采访活动启动
红军西征纪念馆:难忘的红色记忆
8月13日下午,“塞上江南 神奇宁夏——喜迎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第十四届全国网络媒体宁夏行活动采访团来到同心县红军西征纪念馆,记者们认真聆听党史专家杨文元的讲解,观摩历史文献、图片、文物,深入了解红军西征壮举和民族统战工作。
红军西征纪念馆建于年10月,是同心县人民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暨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七十周年的一份献礼。纪念馆是国内唯一一家以红军西征为主题的纪念场所,年被评为宁夏首批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年被评为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同时纪念馆也是全国百家红色经典景区之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先后有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莅临参观。
纪念馆馆名由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上将亲笔题写。总体建筑面积平方米,主展厅面积平方米。纪念馆通过红军西征在同心、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的建立、国际友人在同心、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前延后续、亲切关怀等六个部分,采用三维立体成像、电动图表及历史文献、珍贵图片和革命文物,集中再现了红军西征总指挥部设立预旺堡,开创民族区域自治先河,红军“爱民如天”传颂佳话,红军三大主力会聚同心,中国人民的朋友——著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乔治·海德姆在同心工作、生活情况以及世界名著《西行漫记》三分之一篇幅在同心完成的历史记忆。
据了解,同心县红军西征纪念馆注重将国防教育融入到精神文明建设中,促进国防教育向全民普及、向社会延伸。结合“八一”、国防教育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等重大节日,组织学生、干部、群众缅怀先烈、拥军优属,让学生、干部、群众在参与体验和耳濡目染中接受国防教育,增强了广大群众的国防意识,进一步树立了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增强了自觉履行国防义务,支持国防建设的积极性。
同心县:扶贫小车间脱贫大作为
8月13日下午,全国网络媒体宁夏行记者走进宁夏同心县扶贫产业园。入驻该园区的企业都设立扶贫车间,专门招收建档立卡户,这里让更多的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脱贫。
入园企业宁夏伊兴羊绒制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企业年成立以来,年生产无毛绒余吨,生产量占同心的1/20,全国的1/30,世界1/30。实现年产值3.1亿元,利税万元。目前正在致力于生产世界一流羊绒,与此同时,该企业也在努力为当地脱贫攻坚做贡献,已吸纳个建档立卡户就业。在这里工作的建档立卡户日均百元收入,收入最多的一个月拿到了元。
走进入园企业宁夏大斌家纺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34岁的李玲正在用缝纫机机加工褥子,其实她还是公司的厨师,仅做饭一个月就能收入元,再做点加工活,一个月能收入左右。而且从公司骑电动自行车10分钟就能到家,中午还能回家给3个孩子做饭。而这样的日子是她以前不敢想的,幸亏年响应政府号召,搬出大山来到这里,而且又以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身份被大斌家纺科技有限公司招聘为厨师,开启新生活。
大斌家纺是同心县唯一家生产毛毡的企业,也是继同心刺绣、剪纸、炕围画之后,又一个进入市场流通的民族特色工艺制品。近两年,凭借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公司与陕西、甘肃、青海、新疆、西藏等地签订了大量订单,年产值最高达到0多万元。马小兵告诉记者:“我们公司的‘扶贫车间’招收的都是当地的移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厂子的效益好了,工人们的收入自然就提高了。”
马小兵所说的“扶贫车间”是同心县近两年推行的一种新型劳务脱贫方式。政府通过建设扶贫产业园,利用政策红利,扶持企业发展,同时,鼓励企业建立“扶贫车间”,招收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成为产业工人。“在我们公司,建档立卡户就有30多人,占到总用工的近一半,每人每月的工资在元到0元。”马小兵说,政府帮企业发展,企业也要承担社会责任,帮助贫困户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目前,同心扶贫产业园及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园入园企业已达33家,完成投资18亿元,有15家企业投产,年实现工业产值近12亿元,解决近1人的就业,带动多户家庭脱贫致富。
这里,是石嘴山从老工业城市转型新工业城市的缩影
8月13日,第十四届全国网络媒体宁夏行采访团北线来到宁夏北部工业城市——石嘴山市采访,感受山水园林城的魅力。
位于宁夏最北端的石嘴山市,作为国家“一五”时期布局建设的十大煤炭工业基地之一和“三线”建设的重要布局点,是宁夏工业的“摇篮”。
成立于年的宁夏维尔铸造有限责任公司正位于石嘴山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注册资本万元,是自治区重点支持的两家铸造企业之一,也是中国铸造行业千家重点骨干企业。
8月13日上午,一走进宁夏维尔铸造公司的产品展示区,网络行北线网媒记者们的目光,就被展示区内一个个代表着国内领先工艺的汽车零部件,及变电关键铸造零部件的百余种产品吸引。
据介绍,现宁夏维尔铸造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小宁在年时毅然辞去一家国企分厂厂长职务,东挪西凑30万元,成立了宁夏维尔铸造有限责任公司。
成立之初,维尔铸造只是一个支起熔炼炉、靠铸造槽帮起家的小厂。
为适应市场需求,提高企业竞争能力,10多年来,维尔铸造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并在石嘴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个“大家长”的帮助下,先后与国内外多家研究院所合作,积极研发新产品,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并从成立之初的年销售不足万元单一形小厂,一跃成为能生产煤矿机械类铸钢件、汽车工业类铸铁件、汽车工业类和特高压输变类、工业机器人类铝合金件4大系列多种产品的龙头企业。
翻开维尔铸造近年来“技术创新发展光荣榜”,一项项丰硕成果令网媒记者们感叹,成功开发了世界知名企业美国ABB公司机器人和高压输变电核心铸造零部件业务;与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合作,研发了多项引领市场发展方向的产品;公司产品液力缓速器关键零部件转子和定子,分别获得年和年中国国际铸造博览会“优质铸件金奖特别奖”……
对此,公司董事长秘书杨海波说:“从一棵小树成长为参天大树,作为民营企业,维尔铸造靠的就是不断创新,坚持把质量做到最好。”
维尔铸造的转型升级,也是石嘴山从一座老工业城市转型为一座的新型工业城市的缩影。在接下来的网络行采风活动中,记者还将带您领略别样的石嘴山之城。
大地循环:掀开石嘴山市发展循环经济的一角
8月13日傍晚,全国网络媒体宁夏行北线采访团走进了宁夏大地循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地循环”),领略了该公司的转型风采。
大地循环成立于2年,主要产品有发电、活性石灰、甲醇、液氨、水泥、轮胎、肌酸等。
曾经,企业因开放式生产、粗放式经营,一度被戴上了“污染黑帽”。近年来,随着自治区大力实施技术改造、节能降耗等专项行动,出台贷款贴息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地循环也走上了提升改造发展循环经济之路,所生产的产品实现了从黑到白的转变。这里每吨60元的石灰石,经过煅烧生产出每吨元的活性石灰,再冶炼成每吨2元的电石,然后深加工成每吨1元的聚乙烯醇,最终产出每吨元的高强高模工程纤维,产品附加值步步攀升,“跑出”了一条循环经济产业链。
从高耗能企业转型至低耗能的绿色企业,大地循环被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办等五部委列为国家千家节能试点单位。被工信部、财政部、科技部列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试点企业,被自治区列为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而这只是石嘴山市发展循环经济的一角。
近年来,石嘴山市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谋篇布局,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助推循环经济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园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推动实现“绿色GDP”发展。
年、年,石嘴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石嘴山生态经济开发区先后被确定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该市因此而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两个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的地级市。
年、年,石嘴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生态经济开发区成功创建国家工信部绿色园区,同时一批企业成功创建国家、自治区绿色示范工程。
昔日煤灰沉陷区,如今山水园林城
地处宁夏最北端的石嘴山是宁夏工业的发祥地,也曾是国家煤炭开采的主战场,宁夏的第一锹煤、第一度电、第一吨钢都源于这里。
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石嘴山曾将戈壁荒滩变成了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
然而,随着煤炭资源的逐步枯竭和宁煤集团战略中心的转移,曾经的工业重镇辉煌不再,创业之初所上马的高耗能、重污染、科技含量较低的工业项目的恶果也渐渐显现,浓烟、灰尘、污染一度成为人们对石嘴山的突出印象,而因采煤带来的地质沉陷,更是给当地近2万户、约5万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城市发展也一度陷入困境。
为了改变石嘴山市的环境,让天变蓝,让水变清,让每个人都生活在清新的空气中。石嘴山市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整治环境。
从年开始,石嘴山市开始对全市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最为严重的地区——惠农区采煤沉陷区进行综合整治。
清理矸石山,对塌陷坑进行整治、覆土绿化,种植各类乔灌木,修建中心广场、观景亭、景观道路、蓄水池等。同时,针对沉陷区内地质沉降的起伏地势,以及大量的采矿遗迹,从最初的单纯以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和生态绿化治理,调整为向建设国家矿山公园转变,并及时申报了国家矿山公园。
“很难想象过去的石嘴山竟有着‘风吹沙走煤飞扬,出门三步一身黑’的旧貌。”新华网的记者郭菲菲说,如今呈现在网媒记者们眼中的俨然已是一座“显山、露水、透绿、通畅、和谐”的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化城市。
来到这个村,游客都玩儿得不想走了
“哇,这可以与花果山媲美了吧。”8月13日午后,网络行北线网媒记者们走进位于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长胜街道的龙泉村后,不由发出感叹。
初秋的龙泉村空气清新怡人,村民房前屋后绿树成荫,“开心农场”里玉米、毛豆、小番茄等挂满枝头,一条条蜿蜒纵横的乡村道路,把村子里的果园、菜地、水塘连成一片,阡陌交通,形成了前庭后院“微田园”的特色……
坐落于大武口区南郊的龙泉村,东衔星海湖、沙湖景区,西依贺兰山,北邻武当生态旅游景区,村域面积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亩,拥有住户多户。
长期以来,独特的地理优势,使该村基本形成了休闲、旅游、度假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基础。该村自然风光秀丽,村里有50多棵百年枣树、核桃树和9个天然的泉眼;人文情怀浓郁,龙泉村民俗博物馆、家风家训馆,及村庄旁边一座拥有0多年历史的汉代古墓,这一切都深深地吸引着游客走进村庄,了解村庄。
有了景观引来游客,还要有休闲项目留住游客。
近年来,龙泉村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现有土地仔细规划,主要分为开心农场、田园花海、草莓及花卉采摘基地、油葵基地四大区域。其中,开心农场占地亩,可供游客认种,迎合了现代人健康饮食的生活理念。田园花海占地亩,主要种植向日葵、节节高、格桑花,每年花期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拍照,每年可间接带来经济收入10万元。草莓及花卉采摘基地占地亩,共有99座温棚,采摘收入每年可达到万元。油葵基地占地亩,观光采摘每年可收入15万元。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龙泉村的知名度大大提升。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元。为了吸引更多游客,村里又规划了体验式豆腐坊、面粉厂、榨油坊,让游客体验亲手耕种、亲手制作食物的乐趣。
如今的龙泉村不仅可开展采摘活动,还能体验农耕文化,学习现代技术,是石嘴山市文化旅游品牌的又一亮点。
未来,石嘴山还将把龙泉村打造成集乡村旅游、民俗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塞北美丽村落,让它成为名副其实的贺兰山下第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