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老赵楼村的新产业商丘网

2023/4/9 来源:不详

①老赵楼村冬日阳光下的“掩护广场”。

②虞城县农业农村局驻老赵楼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农艺师张长中现场查看梨树。

③虞城县农业农村局驻老赵楼工作队队员、县园艺师陆聚金。

“各位老少爷们注意了,通知个事儿:今天县农业农村局驻村工作队和高级农艺师又来咱村进行梨树冬季管理技术培训了,请大家上午九点半到‘掩护路小梨园’参加现场技术培训……”12月14日,刚走进黄冢乡老赵楼村,记者就听到村头大喇叭一遍一遍播放的会议通知从村室上空传来。

陪同采访的乡驻村干部、人大主席卢允博说,我们正赶上县农业农村局驻村工作队为老赵楼村梨农进行梨树冬季管理技术培训,这是该工作队驻村以来带领村民传承“掩护村”红色基因,发展新产业的季节性农技培训之一。

《虞城党史资料选》记载,解放前,该村属于商五区,是豫皖苏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当时出了名的“掩护村”。年年底,淮北三分区(三地委)后勤修械所迁到该村,把毁坏的枪支、手榴弹及维修工具放在村长赵明金家中维修,村民自发救治掩护外地转运来的伤员。年夏,赵明金将上级送来的伤员安排在家中,由母亲和妻子护理。同年九月,国民党反动派到商五区大“扫荡”,赵明金儿媳赵冯氏等十几人没来及转移,被敌人抓住直至严刑拷打致死都没向敌人屈服。年秋,赵明金又把上级转来的32名伤员分配到各家各户救治掩护。从此,该村以“掩护村”闻名豫东。村支书赵崇春一路小跑迎接我们并认真地介绍该村的红色历史传承和将来发展,尤其兴奋地强调:如今,他们正在乡里统一规划和县农业农村局帮扶下,以党建引领大力发展品种梨产业,融合花生和药材种植及林下养殖,弘扬“掩护村”优良传统,全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让产业强起来、村子美起来、村民富起来。

“俺这3亩梨树,今年试果,在县农艺师的技术指导下很争气,卖了一万七八千块钱哩。”给梨树剪枝的邢思学兴奋地说。年以来,党员带头发展产业,村民被组织到了产业链上,拉长了水果产业链,树上结果树下养殖,还有人专做水果包装,有的还在树下种了品种红薯、花生或药材,线上线下销售,“赚大钱啦,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啦”。

“乡里依托该村红色基因、自然风貌,尊重传统产业,借助脱贫攻坚政策,以品种梨为主线,对该村发展,尤其是产业发展进行了科学规划。”卢允博介绍说,为了让规划落实落地,他同驻村工作队员一道吃住在村、加班加点,通过入户走访和召开贫困户座谈会等,讲解、宣传果树生产带来的经济效益及目前果品市场行情、发展趋势等,解放发动群众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多次组织贫困户代表到宁陵及虞城果区参观考察,亲身感受种梨的经济效益;多次邀请省农科院和郑州果树研究所知名果树专家来村讲课传授技术,解除他们在果树技术管理上的后顾之忧。还对新发展果树的贫困户给予每棵树1元钱的补助,重点培植果树种植大户,贫困户邢思学成为第一个通过土地流转发展百亩梨园脱贫的贫困户。从此带动了所有贫困户在内的全体群众逐步实施围村林、废坑塘、废闲地改造利用,并成为产业发展的有效补充。

如今,该村以流转村民土地发展梨产业为主要村集体经济并探索梨下套种,受到村民充分认可。邢思文梨下套种高品质花生亩收入元,套种三樱椒和大白菜均亩收入元。“今年梨卖得特别好,试果的1亩地还卖了多元哩,相信来年会更好。”村民赵乐意眉飞色舞地说,该村至少有3个品种的梨丰收,村里在品种梨下套种了多亩品种红薯,梨和红薯均获丰收,原来干部苦口婆心做工作都不愿种,现在更多村民一趟趟主动找园艺师学技术,一次次求村支书预定果苗,缠着闹着要“发梨财”,用赵崇春的话说“摁都摁不住”。

村委会主任邢思见说,该村除了建好产业发展平台,大力发展品种梨近亩,加上围村林改造和房前屋后得超过亩,在“掩护广场”西侧建设平方米扶贫车间,率全县之先把党支部建在了扶贫车间,安排贫困户就近打工挣钱,还从县农科所、农业农村局引进8名技术人员,建好了人才发展平台,注重培养新型农民。为此,该村成立了两个产业扶贫党小组,以“党员+”活动为载体,组织贫困户参加技能培训人次,积极实施项目扶贫、产业扶贫。

“产业发展了,村民有钱了,村集体经济有所好转,精神方面的工作也被提上了日常。在乡里的统领下,围绕红色基因传承打造红色生态村庄,对坑塘80米地段和村道两侧空地进行绿化美化,力求一年三季有花有果,打造成观光带、生态带、旅游带,逐步打造一个春天花似海、秋季果飘香,村在园中、园在村里的美丽乡村。”赵崇春高兴地说,他们成立了村集体合作社,所有贫困户优先加入,其他村民可以土地为股金加入,村里有光伏发电设备、精准扶贫车间、品种梨种植基地,整治坑塘,塘中种藕养鱼,塘岸种梨,梨下养鹅养鸭等,发展产业的同时,严格文明家庭建设精细化,坚持“每周一评比,一月一总评”奖惩机制和“党员+垃圾分类”模式,把“以孝治家”融入红色基因传承,积极宣传移风易俗,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种菜、养花、栽果树,好看又好吃,环保又安全,一年四季不断青菜,果树上的果子吃不完能卖钱。”正在采收储存大白菜的贫困户赵志力高兴地说,“庭前栽花,院后种树,院中有园,林中有院,已成俺村的标配。”该村鼓励村民盘活院内外闲置土地,把宅院变为树园、花园、果园、菜园,路两旁、院前后栽植了梨树、核桃树、杏树等,用树下养殖鸡鸭产生的粪便为庭院内外的瓜果蔬菜、花草树木施肥,“让村庄变公园”。

“看到老赵楼村新产业一天天发展起来,村民一天天富起来,当初的‘春天花似海、秋季果飘香’目标已实现,全身都舒服。”行走在梨园里的第一书记、高级农艺师张长中,无比欣慰。

“光靠村民外出打工和财政投入,乡村振兴只是一个美丽的愿望。只有帮助村民找准路子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激发村民内生动力走上产业发展之路,乡村振兴才能实打实。老赵楼村结合红色基因,以党建引领,鼓励村民把土地托管给合作社,土地变资源、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是产业发展的好做法之一。”乡党委书记王国锋如是说。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41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