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上造林人

2022/9/30 来源:不详

得了白癜风能治好吗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50218/4580458.html

今年寒假,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级卓越人才班实训活动在固原举行。老师和学员们深入各县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专题实践采访,通过现场观摩、与林业生态建设者对话,追溯固原大地由黄变绿的不凡历程,探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感悟劳动精神、劳模精神。从今天起,本报将刊发实践采访新闻作品,呈现宁大新闻学子眼中的固原“绿色印记”。

冬春之交,汽车在旱塬上盘旋,沟壑里、山坡上,到处都是果树。虽然枯枝零落、草木萧疏,仍可寻其苍郁旧景。一座农家小院坐落于塬畔,门口堆着金黄的玉米,不远处几十只鸡正在啄食。这里便是全国劳动模范杨万珍的家。

一见到杨万珍,他就热情地邀请我们进屋坐,还拿出自家种的核桃让我们品尝。递过核桃的手上布满了老茧,还有多处旧的伤痕。老人个头不高,两鬓斑白,但显得很有精神。漫山遍野的果林,是杨万珍几十年如一日用他那双干瘦的手,一棵一棵种出来的。

杨万珍的家在彭阳县城阳乡陈沟村。陈沟村曾是一个偏远贫困的小山村,村民等着国家救济过日子。年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落实,村民劳动的积极性高涨,收入较之前有所增加,杨万珍家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当时种的粮食,勉强能够填饱肚子,根本不能靠种田赚到钱。”杨万珍回忆说。于是,他萌生了种植果树的想法。

年,杨万珍用小麦换回了6棵苹果树苗,开始试种。“刚开始的时候都是偷摸着干,不知道树木长成林是不是就要归集体所有,后来‘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出台,我才吃了定心丸,觉得走的这条路没有错。”年,杨万珍在政府的鼓励支持下,承包了村集体80亩荒山,开始大规模地植树造林。

树要成活,必须有水。刚开始种树的时候,山上没有水源,杨万珍只能从山下的沟里一担一担往山上挑水。其中艰辛,可想而知。

为了从根子上解决水的问题,杨万珍决定在沟里打一座坝。“当时打坝的时候,娃娃们都不同意,说是没效益,我就让他们都别管,我自己来打。”杨万珍的筑坝行动遭到了家人的反对,也有许多乡亲不理解,觉得这是白费功夫。偏偏杨万珍是个倔强的人,他认准的事情就一定要做成。从55岁开始修筑水坝,他计划用5年时间,到60岁的时候完成这项工程。

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5年时间过去,水坝还没有建成,杨万珍决定接着干。“那时候没日没夜地打坝,早上出门就直接把干粮带在身上,很多时候也顾不上吃。”最终杨万珍用了6年的时间,建成水坝。这些年,时不时出现干旱的年份,通过水坝提供的水源,杨万珍的农业生产没有受到影响。

洒播一路汗水,收获累累硕果。经过30多年的努力,杨万珍共治理大小沟壑多个、改良农田多亩、移动土方4万余立方米。他在贫瘠的荒坡上开垦出了亩树林,其中杏树、桃树、李子树、核桃树等经果林占亩,杨树、柳树、刺槐等用材林占亩。由于他种植的果树品种好,结出的果实肉厚甜美,很多客户愿意从他这里订购,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年收入20万元。杨万珍以顽强的毅力、敢为人先的精神,走出了一条发展致富之路。

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才算富。4年,杨万珍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7年,杨万珍被聘为彭阳县科技特派员,负责彭阳县草庙乡赵洼村和城阳乡长城塬两大曹杏基地亩曹杏栽培技术指导。同时,他也将“杨万珍模式”向周边地区推广,向村民义务传授果树的选种、栽培、修剪技术。

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如今,杨万珍把自己的果园交给了3个儿子管理。虽然不用亲自出去种树了,但杨万珍还是闲不下来,每天总要出去看一看他栽种的树木。他还计划扩大果园面积、栽培一些新的品种,并且在村庄周围、村道旁边种植树木,构建良好的生态圈。

结束采访后,杨万珍走出屋子,修剪起了树枝,看着他忙碌的背影,我们不禁感慨:这片果林凝聚着这位七旬老人大半辈子的心血,彰显着他的奋斗精神。等到瓜果飘香的时候一定要再来这里看一看!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18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