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南丝路30丨巴塘鹦哥嘴石刻群炮火弥漫

2022/8/17 来源:不详

北京专治男性白癜风的医院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labs.html

封面新闻记者李贵平文/图

与日月相伴、与风雨同在的巴塘鹦哥嘴石刻群,是康巴藏区漫长历史沿革过程中极具文献价值的活化石。

那天在巴塘县城金弦子广场,巴塘县志办主任唐定太告诉笔者,鹦哥嘴因其特殊的要冲位置和石块存在,自古成了康藏地区官员和文人题字的好地方。石刻群集中反映了清朝中后期和民国时期,巴塘发生的历史事件以及当时官员、文人抒发政治抱负,也见证了这条古代官商大道尤其是远赴印度通道的实际存在。这在川西地区十分罕见。

鹦哥嘴石刻群由三组石刻组成。第一组在山脚,由“竺国通衢”和几十尊藏传佛像组成。“竺国通衢”刻在一块大石头的下部,石高三米,长约六米,刻于清道光年间,意为通向印度的通道。我们弯腰钻进一丛核桃树下才吃力地看到大石和字。周围佛像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因日晒雨淋,苔藓侵蚀,已难以辨认佛像种类。

“竺国通衢”石刻提到的天竺国,究竟是个啥地方呢?

鹦哥嘴石刻一角

范晔《后汉书·西域传》第页写道:“在月氏之东南数千里。俗与月氏同,而卑湿暑热。其国临大水。乘象而战。其人弱于月氏,惰浮图道,不杀伐,遂以成俗……土出象、犀、琦帽、金、银、铜、铁、铅、锡,西与大秦通,有大秦珍物。又有细布、好毾、登毛、诸香、石蜜、胡椒、姜、黑盐。”(中华书局年8月上海版《后汉书·西域传》),提到了古印度的方位和特产。

第二组“易简师超”位于鹦哥嘴电站上方,刻在一块石壁上,书写者罗长裿本为道员,当年他被赵尔丰请到巴塘作幕府,后任四川边军五营统领,为表明其志向写下这四个字,其意为“改变文化,师从班超”。

第三组位于半山腰山坡,主体有“凤都护殉节处”和“孔道大通”,为由清朝光绪川边学务总办吴嘉谟题写。“孔道大通”意思是:通往西藏(康定)的关口已经通畅之意,而不应理解为孔孟之道进入巴塘的路已通畅。“孔道大通”右边的几行小字为《筑路记》。《筑路记》由赵尔丰、马维骐、钱锡宝率文武委员所立,时间是年10月,它对修路的原因、过程、维修及作用等作了说明。文中提到的“冈谷阻深,徕者惴恐”,“治径途,利行旅”也佐证了“孔道大通”是为庆祝道路竣工时的题字。

格聂神山

那天在现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保亚钻进核桃树查看“竺国通衢”刻字时,大为惊叹。这位多次踏勘川滇藏“大三角”的茶马古道命名人,回京后在《征服垂直极限:从横断山走廊到茶马古道川藏线》文中写道:“巴塘县鹦哥嘴石刻,有清道光年间的‘竺国通衢’、光绪年间的‘孔道大通’和宣统年间的‘易简师超’等代表作,附近还有乾隆时代修建的关帝庙。证实了这一带曾是汉藏文化频繁接触之地,直到清朝还很活跃,这里也是通往印度(竺国)的咽喉之一。”(《科学中国人》,年2期)。

鹦哥嘴石刻群,不仅体现了书写人高超的书法技艺,更体现了刻者的精湛技法,可谓入石三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自然的风化、雨水、苔藓的侵蚀、无主的状态成了石刻群面临的最大问题(未完待续)。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12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