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荒芜山坡到农田绿植这位七旬老人20年染

2022/10/2 来源:不详

从人烟稀少的荒芜山坡,到满目葱翠的农田绿植,年过七旬的山西省乡宁县退休干部郑中午,用20年时间耕耘亩荒山荒坡,种下30万株经济林,开垦出亩有机耕地。一个曾经守望一方平安的共产党员,退休后依然不改为民为国本色,把荒山穷沟打造成脱贫致富的希望田。

↑郑中午在荒山上已栽植油松、白皮松、元宝枫、国槐、刺槐、侧柏等优质品种30余万株。图为他带领农民栽柏树。

这里的每一棵树都认识我

站在西周时期遗留的传统祭祀文化遗址“才子疙瘩”山顶,郑中午的脸上满是自信的笑容。年轻人上这个山峰都气喘吁吁,但对于75岁的郑中午来说却轻松自如。“亩的荒山我走了20年,艰苦环境锻炼了我的身心。我熟悉这里的每个角落,这里的每一棵树都认识我。”郑中午自豪地说。

出生于年的郑中午是山西省乡宁县人,先后在教育、电力、林业、公安等行业任职,曾获得过多项荣誉称号,但唯独对种树情有独钟。“我经历过许多岗位,尤其在公安局局长的岗位上干了许多年,每个行业都有自己发光发热的方式,但我觉得种树是一个惠及子孙后代的事,也是更有意义的事。”

种树是郑中午的一个偶然想法,但这个想法从来都没有熄灭过。年,退居二线的郑中午开始利用闲暇时间绿化荒山。退休后,他把全部心血投入其中,与乡宁老家有名的贫困村——田家原村签订了亩的荒山承包协议,修路、整地、栽树,从年“结缘”荒山,这一干就是20年。郑中午成了县里退休干部第一个治荒人。

↑连翘是中药材,种植连翘既可保持水土不流失又可经济创收。图为郑中午带领农民种植连翘。

“这块地方当年就人烟稀少。所以我就选择先植树造林,绿化荒山,营造生态,再种点经济林带动周边百姓,想带他们走出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20年来,郑中午以山为家,用辛勤和汗水,让家乡的土地褪荒披绿,焕发出勃勃生机。历年来栽植油松、白皮松、元宝枫、国槐、刺槐、侧柏等优质品种30余万株;栽种金银花、连翘、山桃、山杏50余万株;栽植核桃、红果、桃、杏、梨、葡萄株;整修机耕梯田亩;年产玉米、小麦、杂粮15万余斤。

坚守初心舍弃小我

乡宁县是著名的优质煤炭生产基地,退休后的郑中午正好碰上了煤炭高速发展的“黄金期”,在多个部门都有广泛人脉的郑中午很快收到许多煤炭企业抛来的“橄榄枝”:“年薪30万、50万随便提,只要你人能来,钱有的是。”煤老板开的价对于当时退休工资只有多元的郑中午来说,不可谓没有吸引力,然而,他拒绝了。他心中满是艰难生存的乡亲,身上蕴含着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

曾经干过林业工作的郑中午对身后尚未开发的荒山情有独钟,他想在山里创建一片看得见、留得下的希望田。承包这片人迹罕至、偏僻荒凉的荒山后,他头戴草帽,肩扛铁锨,踏勘、规划、修路、挖窑、打井、育苗、栽树……三两句话就可以概括郑中午那些年的生活,然而真正干起来,却是难以想象的艰辛。

山上“与世隔绝”,没路没电没水,郑中午背着干粮上山,一待就是几个月,有时候赶上种树季节,常常忙到不知道时间,在山上,他吃了15年旱井里储藏的雨水,点了12年蜡烛,直到年政府扶持通了第一条水泥路,年通了电,年送上自来水,他才过上正常的生活。

↑郑中午在观察山楂花生长情况。

至今,才子疙瘩上还保留着许多过去的印记:路边地旁的水窖旱井还存有蓄积的雨水,对于郑中午来说,这是救命的水;麦场里的石碾还没丢,对郑中午来说,这是吃饭的家伙。

“当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干啥就要像干啥的样子。”这是郑中午做人的信条。坚守一份初心,为了心中的理想,郑中午每一滴汗水都砸地有坑,手上脚上的每一个血泡、每一个老茧都见证着他的辛苦。

开山治荒的20年里,郑中午心里鼓着一股劲,他坚定不移地实践着他的田园理想:以优质木材林为主、以名特经济林为主、以机耕梯田为主建设无公害无污染的林粮果菜药示范园。

郑中午的理想,也不止这些。他把他的山林基地取名为才子庄园,把即将开办的研学旅行基地取名“才子书院”。赋予了庄园更多的蓝图和愿景。目前,庄园天然森林与人工造林亩浑然一体、郁郁葱葱,亩有机农田层层叠叠。

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退休了就该享清福,不该瞎折腾!”总有人这么劝说郑中午,但在郑中午看来,力所能及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就是享福。

郑中午常说自己是经历过饥饿的人,对土地、粮食有别样的感情。在发展庄园的同时,他还帮助田家原村解决了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庄园每年可解决50名农民的劳务问题,还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持久活力,最终可望以生态庄园带动田家原村民奔小康。

郑中午介绍说,目前庄园种植的小麦、蔬菜都是从农科院引进的优良品种,保留当地传统玉米、黑豆等种子,全部施用农家肥种植,并且聘请专业的团队对亩基地的空气、土壤、水分进行检测,经检测,才子庄园符合有机环境条件,获得了有机证书。

↑荒山野岭变得生机勃勃。

而今,才子庄园内满山“元宝”,遍地“金银”,已经实现了粮食、蔬菜、水果、油料等回归自然,绿色有机的原生态品质。

“荒山能变成无污染、无公害、园林化的生态基地,我觉得带领农民走一条绿化荒山与脱贫致富相结合的路子没有错,只要一直干下去,田家原村户、口人肯定能奔小康。”75岁的郑中午觉得自己还能再干20年。(记者王劲玉太原报道)

编辑:于江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18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