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写了50年丨利奇马与浙西北
2022/10/11 来源:不详文/管光前叶佳裕楼飞宇
台风既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又是地球实现水循环的重要“泵站”。矛盾论中的“两分法”就是这样玄妙而神奇地掌控着世间万物的运行。亦如当年来势汹汹的“利奇马”台风给临安西北部山区带来的破坏和重塑。
这两天,如果在临安浙西北山区释放无人机俯览大地,您会看到一个乌黑的“π”字书写在崇山峻岭之间。“上横”为国道,“左撇”和“右勾”分别为倒上线和华浪线。
由于穿行在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山区,乡道华浪线和倒上线(简称两线)在它们建成通车后的近50年时间里,几乎没有象样的大修。就像是“π”小数点后面的无穷小数穿行在漫长的岁月中,直到年“利奇马”台风的重创,使它们在重塑中重生。
经过两年的建设,浴“风”重生的“两线”近日相继竣工通车,它们的再造重生宣告为期两年的“利奇马”台风灾后重建工作完美收官。
无人区再造“皖浙天路”
年8月10日,临安遭遇强台风“利奇马”袭击,6小时降雨量达-毫米。局地强降雨在临安西北部山区引发大范围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重创龙岗、岛石、清凉峰等镇,出现大面积断电、断路、断通信。全区受灾人口逾14万人,死亡7人,直接经济损失16.53亿元。
“两线”也在山洪中重创,华浪线1/3道路水毁,许多地方连路基都荡然无存。
洪灾过后,临安统筹28亿元资金,大力度、高标准启动灾后重建工作,打响灾民安置、基础设施修建、环境提升、治危拆违、山核桃生态化治理五大硬仗。其中“两线”改造提升占了“大头”,总投资超过10亿元。为了确保“两线”工程早建设、早投用,临安区“重建办”会同龙岗、岛石两镇征地小组,联合沿线村干部,“5+2”、“白+黑”,起早摸黑,夜以继日,加班加点,推进征地拆迁工作,使“两线”以超常规的速度进场施工。
“浙西天路”华浪线
华浪线起于G56高速颊口出口,终止于龙岗镇鱼跳村鱼跳桥处,全长59.68km,中间有20多公里的无人区。多数路段或临崖而造,或傍溪而建,不时要穿越深涧峭壁。由于海拔高,又地处省级暴雨中心,冬季多发冰冻天气,汛期则易遭遇山洪和泥石流,给施工组织和工程管理造成极大的困难。
施工中的华浪线(陈华俊摄)
道路施工方杭州交通工程集团有限公司陈华俊介绍,为加强公路的抗灾能力尤其是防山洪能力,沿河挡墙从河谷的岩石层开始垒砌,采用灌气混泥土工艺砌造,比传统的沙泥砌墙工艺更为坚固,最大程度避免挡墙被山洪冲刷掏空。部分边坡用钢索结网加固,防止发生山体滑坡。公路通车后,沿途还将打造60多个公交车停靠站点、若干生态停车场和观景平台,在驴友户外徒步网红点太子尖附近修建驿站,内设茶咖,方便司乘人员停车观光、赏景休整。
华浪线
倒上线起于岛石镇倒龙山,与G国道相交,途经岛石境内的6个村,终点位于安徽省绩溪县荆州乡上胡家,老路全长19.公里。倒上线有“皖浙天路”之称,每年入冬,皖东一带盘山公路常常被大雪封山,倒上线是皖东百姓入浙的安全通道。改造前,倒上线狭窄弯曲,不少路段宽不到4米,小车交汇须倒车避让。此次改建,按国家二级公路标准拓宽至6-7米。通过架桥、造隧、取直,新路比老路缩短了10公里。它的提升改造,不光使皖东、浙西间多了一道靓丽的省际风景线,也极大便利了岛石镇新桥片百姓的出行。象岛石镇阳光村,以前到岛石集镇需要50分钟,现在仅需20分钟。
倒上线
个日夜的席不暇暖只为您安居
以“两线”的改造提升为重点的“基础设施修建”只是临安“利奇马”灾后重建“五场硬仗”中的一仗。
如果说“两线”修复是一场长跑“硬仗”,拼的是耐力,那么“灾民安置”,则是中长跑,既拼耐力,也比速度。
面对百年一遇的重大灾情,临安区委区政府本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速度、广度和维度,打响“灾民安置”硬仗。洪灾过后,省市区三级地质灾害专家,冒着次生灾害风险,穿行于各个地质灾害点开展了数轮排查,累计鉴定农房近千幢,共有户民居被鉴定为避险搬迁户。为了让村民尽快脱离险境,实现%签约,工作组每天奔波数百公里,每日通话百次以上,夜以继日入户动员,连续十多天吃住在灾区……
龙岗人家(西区)
仅用了两周时间,就实现%签约,集中安置区首发区块龙岗人家(东区)、岛石人家于年9月1日同步破土动工,年4月25日交付使用。龙岗人家(西区)于年3月17日开工建设,今年7月10日交付使用。两个集中安置区共建有住宅套。自此,因“利奇马”台风实施灾后重建或避险搬迁的户受灾户已全部入住新家园。
办完了入住手续,老家在岛石镇银坑村的方平、梅娟夫妇来到龙岗人家西区“验收”新房。站在新家的阳台上,远山近水尽收眼底,夫妇俩乐滋滋地笑着。“这个地方适合养老,等山核桃打完了,我们准备把山核桃包给别人种,搬到这里来住,然后在镇上找份工作,以后就住在龙岗啦!”梅娟咧嘴笑谈着未来的新生活。
同样因“利奇马”避险搬迁的还有岛石镇新二村的程源广、程漂珠夫妇,7月10日这一天,他们也盼来了自己的第二个新家。“小区环境和我们家的位置都挺好的,房子挺满意的!我们在岛石人家也有一套安置房,去年已经入住了。家里的山核桃我们也舍不得丢。以后打山核桃的时候我们就住到岛石,平时住在龙岗。”听着妻子对新生活的规划,程源广在一旁满脸堆笑。
相比两对夫妇,住在龙岗人家东区的陈新珠不光更早“安居”,而且还在龙岗镇“乐业”了。“我在镇上的工业园区一家炒货企业找到了一份工作,每月工资0多元,家里买菜的钱不用愁了。”陈新珠一脸欣慰。
据龙岗镇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了给下山灾民提供就业出路,尽快在新家安顿下来,龙岗人家小区物业优先聘用小区居民担任小区保安、保洁、绿植维护等物业管理工作。还在小区开辟了一个来料加工点,共有20多个“新龙岗”居民在此开展来料加工业务。同时,龙岗镇还积极牵线搭桥安排下山村民到集镇上的企业工作。到目前,已累计安排了50多个就业岗位。
除了大人们安居乐业,娃娃们的读书问题也解决了。龙岗镇有关负责人介绍,凡是在龙岗人家落户的家庭,一律安排子女转学。原先在龙岗镇上溪中心小学和岛石镇就读的孩子,全部转到龙岗镇中心小学就读。
为充分尊重灾民意愿,除了集中安置,临安还安排了就近安置和零星安置,选择后两种安置方式安置的灾民,均已在去年春节前后入住新家。
绿水青山育“金果”
“利奇马”之所以给临安西北部山区带来严重灾情,与近些年山核桃的过度经营引发林地水土流失有关。灾情过后,临安痛定思痛,召开区、镇、村千人大会,部署打响“山核桃林地生态化治理硬仗”。
制定了一律禁用除草剂、山核桃林中一律禁止毁坏其他林木、主产区一律禁止新种山核桃等“八个一律”新规,划定了山核桃禁止经营和“退果还林”区域。“退果”林地实施封山育林,由村集体负责看护,禁止一切经营活动。同时,打造一批规模化流转、生态化经营示范点。通过推动规模化流转,实现林下套种、自然落果等生态化经营。为彻底切断滥用除草剂的销售、使用渠道,临安严格推行购买农药实名制和购买除草剂承诺制。相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严厉打击违规出售、擅用除草剂行为。
山核桃自然落果
除了严管,临安还以“飞播造林”和人工造林等形式,对山核桃林地实施生物多样性修复。两年来,共计实施“飞播”52架次,累计对1.5万亩山核桃林地实施飞播造林。同时在林下套种浙江楠、浙江樟等乡土常绿树种。多措并举之下,山核桃林一树独大的生态格局正在被改写,土壤涵水、固水能力正逐年提升。
两年时间,临安山核桃生态化治理成效几何?前两天,记者走进山核桃主产区岛石镇,一探究竟。
该镇黄川村是“退果还林”示范点。站在当年曾突发泥石流的昌坞口,昔日的满目疮痍已踪迹全无,取而代之的是漫山的浓荫。山核桃林下,毛竹与各类灌木、乔木、藤类植物以及蕨类、地衣交互生长,一个垂直、多样的生态体系正在重构。昔日一木独大的昌北山区,正以惊人的速度和力量,恢复着大自然原本的样貌。
灾后重建展新颜
在数山之隔的银坑村,个探头看护着林道、上山路口、停车场,村民们不再为打山核桃起早贪黑,也不再使用草甘膦除草,全部选择自然落果。这个“中国山核桃第一村”,正用全新的耕作方式,为山核桃的生态化经营做示范。
临安区农林技术推广中心负责人顾晓波介绍,截至目前,临安共建立“退果还林”示范点11个(2.2万余亩)、生态化经营示范点10个、规模化流转示范点7个,共有5万多亩山核桃实现了张网采收。眼下,正准备实施秋冬覆绿工程,计划在山核桃采收之后,在山核桃主产区的上山道路两边、旅游廊道可视区域内的山核桃林地播撒野油菜、紫云英等绿化彩化植物,将累计实施5.2万亩。
向美、向善、向往
“利奇马”带来的重大灾情,引发临安对劈山、占溪建房的深刻反思。在推进灾后重建过程中,临安铁腕推进一户多宅、一户多附、地质灾害点附近、影响行洪安全等“八必拆”,累计拆除违建点个,拆除侵占河道主房18处、附房75处,腾出建设空间41.8万平方米,新增可复垦面积.5亩,创成“无违建村”24个。
银坑村就是“拆违治危”硬仗的重点发力村。长期以来,为给山核桃脱蒲、晾晒开辟场所,“蜗居”在银坑溪两侧的村民纷纷“占溪为地”,跨河建造水泥道坦,用于山核桃晾晒和车辆出入,久而久之,银坑溪被各家各户的水泥道坦连片覆盖成了“地下河”,严重影响了行洪,成为“利奇马”的重灾村。
灾后重建展新颜
灾情过后,临安铁腕推进银坑村涉水违建整治。沿溪切割违建道坦百余处,使银坑溪重见天日。并同步推进河道疏浚美化、防洪堤加固维修、生活污水治理、农饮水改造升级和通村主干道——茶毛线的道路整修美化等一系列民生工程。经过两年的建设,茶毛线已改建一新,由先前的4米拓宽到5-6米。村民用上了集中供应的自来水。村里建了3个公园式停车场,村民不必在道坦上停车过夜。户村民纳入“浙江安全码”,17户避险搬迁村民,入住集中安置小区,在岛石集镇和龙岗开启新生活。
曾发生巨量泥石流的黄川村昌坞口,如今成了地质灾害治理示范点。在去年7月2日的一轮强降雨中,昌坞口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发挥了挡砂、滤砂、沉砂的重要作用。今年,沉砂池里种上了水稻,为“退果还林”的黄川村续写新的“丰收黄”。
灾后重建展新颜
临安区“重建办”有关负责人介绍,两年来,临安围绕“生态美、环境美、生活美”,对受灾面积严重村进行全面恢复重建,累计投资1.1亿元,着力打造2个精品村、4个重点整治村。新增生态停车场30余处、打造绿化节点1万余平方米,昔日受灾最重村,如今成了环境最美村。
龙岗镇玉山村结合灾后重建,拆除了一批破旧房、一户多宅和牛棚、猪栏,实施了围墙矮化、庭院美化、立面靓化、村道靓化,修整了古民居,铺设了石板路,建起了水街、小广场、环村绿道……昔日鸡血石第一村,在灾后重建中清新回归,恬淡宁静中透着宜居宜养之美。汪金春开了村里第一个农家乐,“华浪线通车了,来太子尖探险的驴友肯定越来越多,将来生意不愁。”
相比汪金春,太子尖下第一村——峡谷源村则对“驴友经济”更为敏感。借力灾后重建和华浪线通车,村里建起了集文化礼堂、避灾、办公于一体的“三合一”大楼,“我们准备把四楼整层出租出去,请投资商来运营,为驴友进山提供大本营”。峡谷源村党总支书记钱建成介绍,“另外,我们还修建了立体停车场,收储了两处老房子,准备搞民宿。考虑修一条通往太子尖进山道路的便道,方便驴友到村里食宿、休整,把‘驴友经济’好好发展起来。”
编辑管光前